專家看問題/公幼資源不足問題多 政府投入107億元補助私幼是良方?
  • Line

A A A
2022-07-07 00:00

(記者單蔓婷/台北報導)中央政府今年投入107億元預算,補助私幼加入準公共化計畫,因為雙北城市型態以外地區,普及、優質、平價的教保資源仍然嚴重不足;但政府把服務外包,會不會讓教保市場劣幣逐良幣?

我國2-6歲教保服務名目繁多,同一就學階段有5類不同型態幼兒園(公幼、非營利、準公共、私幼、教保中心)供家長選擇。這兩年受疫情及公幼課後延托影響,少數公幼招生不足。為解決公幼在多數地區仍大排長龍的困境,政府今年投入107億高額預算,補助私幼加入準公共化計畫。但卻有教團擔心,政府把服務外包,讓教保市場劣幣逐良幣。

雙北城市型態以外地區,公幼資源仍不足,公幼之外的其他4類幼兒園,政府資源該如何配置,才能滿足國家政策與家長需求,各界看法不一。

公幼還是非營利 雙北以外沒法選

最近公幼招生爭議不斷,全教總楊逸飛強調公幼存在的重要性,「就像國小也有偏鄉學校,即便招不滿,你仍然要存在」。

外界認為公幼與當代雙薪小家庭的工作育兒型態脫節,對於其過早放學及放寒暑假有諸多批評。有家長抱怨,即便公幼願意在課後延托或招收寒暑假班,費用高低也會影響他們的決定,「有需求的學生人數多,平均費用低,學生人數少,費用就高,加加減減和非營利幼兒園的學費接近,還不如多開幾間非營利幼兒園」。

對於「公幼有寒暑假」以及「必須3點40分左右就接走」,楊逸飛澄清,更準確的說法是,「你有需求,公幼當然會加開課後班,問題在於費用。」他說,部分地方政府針對延托沒有補助,高額費用讓家長吃不消,「如果小孩要留下來到7點,平均每個月繳費2萬也不誇張。」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則指出,「今天我們看到公幼登記有一個『斷層式』下降,這主要發生在雙北以外,主要的原因也和『課後延托』有關」。她說,在幼教整合政策之前,教育部就曾努力讓公幼願意課後延托,「這件事一直一直都做不到」。

她進一步分析延托的地區性差別,雙北家長雙薪模式多、離鄉背井無後援、工時又長。地方政府有感家長民意壓力大,強力要求公幼開班,「因此新北跟台北大概在近五到六年,課後班都開的起來。」

「你如果把眼光放在雙北,公幼和非營利的區別看起來沒有非常大,你會看到雙北家長說公幼加加減減費用和非營利差不多,但你出了雙北呢?」覃玉蓉提醒,「出了雙北,你還是會面臨過去的狀況,公幼延托開不出來。如果你是無後援雙薪家庭,公幼根本沒辦法選」!

全教總楊逸飛強調公幼之所以重要,在於其能提供平價、優質,普及的服務。單蔓婷攝全教總楊逸飛強調公幼之所以重要,在於其能提供平價、優質,普及的服務。單蔓婷攝

政府編列107億補助私幼加入準公共化 補公幼服務不足

根據教育部統計,103學年起5年間,公共化幼兒園已從30.5%上升至35.4%。增加準公共化幼兒園或非營利幼兒園,是增加公幼之外的解方嗎?

「假如在偏鄉或離島地區,那邊沒有商機和利潤,那些以營利為目的的私立幼兒園,會去設立嗎」?全教總幼教主委楊逸飛發問。

雙北以外地區的公幼服務難以符合家長需求,但楊逸飛認為廣設公共化或非營利幼兒園是政府「逃避經營」。他進一步解釋,「非營利有點類似政府發包的概念,我今天發包給廠商,如果這個廠商出事了,我第一個就是怪廠商,把你的經營資格拿掉。因為我不需要經營,也沒有什麼成本壓力」。

楊逸飛說,「幾年前推出準公共化幼兒園時,也有很多私幼業者反對」。他解釋,若以市場機制來看幼兒園競爭,各所各憑本事,以課程或特色取悅消費者的園所,容易勝出。

用於補助私校投入準公共的政府預算,逐年增加,2022年更從前一年82億提升至107億,已逼近為擴大公共化幼兒園而編列的116億預算。一旦政府預算大量投入,服務供給會發生什麼改變?

「政府的錢進來之後,反而變成原本做的爛的,留不住家長的,因為補助而在價格上取得了優勢」,本來家長月繳一萬,現在繳兩三千,部分家長因此選擇便宜的幼兒園。楊逸飛強調,政府介入市場化運作的私幼,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過去,頂尖或連鎖品牌幼兒園須以特色取勝,才能留在市場上,反觀現在,政府資源進來,鼓勵大家成為準公共化幼兒園,楊逸飛擔心,「恐怕會與費心經營說再見」。

對於政府花錢補助「準公共化」,讓原有沒有競爭力的學校,難以被市場淘汰。覃玉蓉則坦言,「2018年準公共政策剛上路時,的確有一種說法說是『快要倒閉的私幼,才會去加入準公共』」。

「這幾年很有趣,狀況有很大改變」,覃玉蓉回憶政策推行之初,各縣市加入準公共的私幼比例皆未超過一半,以往招生表現良好的私立幼兒園,遇到疫情,許多家長擔心孩子染疫或經常停課的不方便,乾脆暫時放棄送托,「很多家長不送了」的窘境, 私幼生存變得困難。

根據覃玉蓉的了解,教育部並沒有對準公共設下更高標準,規範強度也無改變。只因疫情影響,一些原本家長趨之若鶩、不缺招生來源的園所,也陸續配合政策轉型,讓準公共的整體數量有所提升。

婦女新知覃玉蓉觀察因疫情影響「準公共化幼兒園」整體品質有所提升。許玲瑄攝婦女新知覃玉蓉觀察因疫情影響「準公共化幼兒園」整體品質有所提升。許玲瑄攝

職場互助教保中心興起  紓解效果待觀察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表示,托盟過去曾多次倡議公幼應該要開辦更多的課後留園服務,核心的癥結是「公幼願不願意開設課後延托」。

黃喬鈴回應,目前政府計劃擴充更多的非營利幼兒園,某種程度也是對公幼無法與時俱進做的修正,為了讓家長可以享受到公共服務,必須擴充更多非營利幼兒園。

覃玉蓉點出市區的公幼數量難以擴增,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在於公幼必須使用政府場地「市區就是寸土寸金,如何開辦更多公幼?」,她分享2021年上路「職場教保互助中心」模式,或能緩解公幼不足。

職場互助教保中心走小規模經營路線,幼兒人數上限為60人,服務時間及開設地點限制相對少。

「這半年多來為了達到政策的數量要求,幾乎每個月都會開二到三間」,楊逸飛認為職場教保中心的興起是影響公幼招生的原因之一,他批評,教育部在規劃職場互助教保中心時並未做好整體評估,「某些公幼在3公里範圍內,要面對5種不同類型的幼兒園互相競爭,拉搶學生」。

覃玉蓉說,目前教保中心的場地多是公家場地,服務的是公職家庭,「軍公教子女的托育需求被分散,可能比較不會跟一般民眾競爭公幼或非營利幼兒園」,至於實質效果如何,還需持續觀察。

托盟發言人黃喬鈴提醒若公幼服務模式不調整,未來家長轉而選擇非營利或私幼的經驗將會越 來越多。翻攝托育政策催生聯盟臉書托盟發言人黃喬鈴提醒若公幼服務模式不調整,未來家長轉而選擇非營利或私幼的經驗將會越來越多。翻攝托育政策催生聯盟臉書

相關新聞
公幼式微?人口密集區「待機兒童」大排隊 家長嘆「無後援沒法唸」
教育部擬開放2歲幼兒上混齡班 教團反批托育政策開倒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