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項國際公約馬拉松審查全數完成 專家:台灣離落實公約還很遠

  • Line

A A A
2022-12-20 00:00

(記者單蔓婷/台北報導)今年五項國際人權公約在地審查全部完畢,不少審查意見多年來被重複提出,政府拖拉議而不決。國際委員說,台灣兒少代表太過菁英化了,身心障礙者去機構化的計畫不夠具體。國家人權委員會、專家學者與民團代表指出,台灣距離落實公約的人權指標還很遠。

馬拉松式的五項國際人權公約審查,從兩公約(ICCPR、ICESCR)開始,繼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兒童權利公約(CRC)後,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全數審查完畢。台灣各界對審查結果與過程,有諸多反省。

監委紀惠容:多項議題長期未落實

曾在NGO服務多年的監察委員紀惠容以CEDAW為例,她盤點出前三次國際審查委員重複建議,但十幾年來仍未落實的項目,包含:原住民、新移民、性少數族群缺乏性別向度統計數據、工作與家庭平衡未落實、托兒育兒政策不足、家事移工缺保障等。

「民間團體其實非常期待我們能夠更進步,雖然台灣已經在亞洲的性平指數算在最前面,但在民間看來,都是不夠的,都要再努力」。紀惠容表示,國際委員建議未來所有法案都應做性別影響評估才能進入審議,司法系統也應引入更多公約思維,國家人權委員會監督五院落實公約。

紀惠容指出CEDAW公約經四次審查仍有重複意見未能落實。翻攝國家人權會臉書
紀惠容指出CEDAW公約經四次審查仍有重複意見未能落實。翻攝國家人權會臉書

監委范巽綠:將推動「人權實踐典範學校」

2006年教育部禁止一切形式體罰,但2019年教育部校安分析系統和監察院報告揭露,體罰在台灣還是存在,尤以國小階段71.9%佔大宗。監察委員范巽綠說,人權教育在台灣還有很漫長的道路。

「你們的兒少代表太過菁英化了,我們沒有看到更多元的兒少代表,沒有看到身心障礙學生發言,也沒有看到12歲以下的兒少發言」,范巽綠引用國際委員的意見,指出CRC重要原則是推動兒少參與各種事務時表達意見與不受歧視的權利,而目前參與的學生不多,「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主體」。

「學生到校時間能不能由學生與校方討論」?范巽綠以此為例,表示人權會將從基本調查開始,來檢視國民教育階段學校實施人權教育的現況,未來將推動「人權實踐典範學校」為目標。

范巽綠盼人權實踐典範學校能帶動更多校園重視人權教育。翻攝國家人權會官網
范巽綠盼人權實踐典範學校能帶動更多校園重視人權教育。翻攝國家人權會官網

社福總盟孫一信:身障者搬入社區  因「住宅法」而受限  

CRPD強調身障者的社會參與、機會平等及社會融合。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秘書長孫一信指出公約落實上最大困境是「社會各個環節都必須改變,才能符合無障礙通用設計」。以無障礙診所為例,推進過程多次遇醫界反彈,「有沒有辦法透過國家力量要求『你不改,我就罰你3萬』之類?政府很難做強制的要求」。

針對各界關注的「去機構化」議題,孫一信認為處理重點是目前身處272家機構的身障者,未來如何搬入社區。而目前多由法人承租民間住宅供身障者居住的模式,因屋主受限《住宅法》規定不符合公益出租人身份,無法減稅免稅,配合意願低,使得有心投入身障者社會居住的團體受限。

對於國際委員要求政府要提出「去機構化」計劃,監察委員王幼玲回應,社會上對於身障者是否可以住在社區、自己選擇生活方式,需要更多溝通和共識,是監察院人權會的努力方向。

社福總盟秘書長孫一信坦言CRPD難落實的最大困境是「社會各個環節都要改變」。翻攝孫一信臉書
社福總盟秘書長孫一信坦言CRPD難落實的最大困境是「社會各個環節都要改變」。翻攝孫一信臉書

學者黃默:政府議而不決  拖拉不願完成

人權會諮詢顧問、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黃默指出,台灣針對反歧視的保障散佈在多項法規當中,國際專家認為建立完整法規(指反歧視法)並不困難,黃默說,癥結仍是「政府最習慣做外國經驗研究,研究報告出來卻不被當做政策選擇」。

「我們的政府和社會有一個毛病,好些問題都討論了多少年,議而不決,我們的政府在政策上非常缺乏判斷能力」!黃默認為,這些政府拖拉不願完成的工作,什麼時候能達成,還要看民間團體、學術界給政府多少壓力。

黃默建議人權會把握選前時機爭取獨立性。翻攝國家人權會官網
黃默建議人權會把握選前時機爭取獨立性。翻攝國家人權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