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專欄/軍售政策攤牌 立場難以逆轉
  • Line

A A A
2022-06-01 00:00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本月16日美臺商業協會(USTBC: 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與臺灣美國商會(AmCham Taiwan: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Taiwan)就美國調整對臺軍事政策,共同具名致函美國國務院軍政事務局主管區域安全副助卿Mira Resnick表達異議。次日美臺商業協會對外發布新聞稿,並將該信函全文以及中文譯本對外公開,顯然是有意將對臺軍售政策觀點藉此攤牌,並希望獲得各方聲援,並且營造對拜登政府政治壓力。

但此事發生後到現在已經有兩周之久,觀察美國華府智庫並未對此有所回應,更無跡象要對此召開任何研討會,同時亦無學者專家投書媒體,表達對此項政策調整有所置疑,更無任何國會議員召開聽證會,以便就美國政府擺明要透過調整軍售項目,亦就是所謂「以拒制策」(shape by denial)手法,來迫使臺北改變軍事戰略構想,聽取各方意見;看來臺北與華盛頓對此議題,互動狀況看來確實不太妙。

當初美臺商業協會與臺灣美國商會聯名發出公開信時,臺北政壇都認為有可能會很快激起美國對臺北友好政治人物關切,同時不論是軍備產業、情報圈抑或是戰略安全學界利害相關人士,亦應積極對此有所表態。但就目前態勢看來,誠可謂是說客開出第一槍,後繼乏力無聲響,難道形勢比人強,扭轉政策皆撞牆;究竟是華盛頓政策確定無法轉圜,抑或是仍有暗流起伏,還有後續戲碼可看呢?

美國政府以及學者專家對我建軍政策與戰略構想,甚至到面對臺海可能發生衝突所草擬作戰指導與詳細計畫並不認同,並且經常會越俎代庖指三道四,其實是項存在多年老問題。許多在此等層面上所存在歧見,經常會影響美國對臺軍售政策以及實際批准品項與數量。

平心而論,美國對外軍售優先考量目標是維護其國家安全利益,絕對不是以滿足求售國軍備籌獲需求為重點;在軍備銷售多半都是賣方市場,同時華盛頓確實是臺北目前可靠之軍備來源供給方前提下,美國確實是能夠藉由提供軍備品項質量,來掌握臺灣整個防衛構想發展軸向;但臺北是否會完全就範,任由華盛頓予取予求任其宰割,確實是存在相當大爭議空間。

自從二月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雙方陷入難以脫身戰爭僵局後,華盛頓許多戰略謀士開始調整思維,逐漸產生要讓臺灣變成讓中國大陸陷入長久戰端,以便阻礙其發展甚至將北京拖垮之戰略陷阱。此種將臺灣從原先要加強武裝變成刺蝟,期能嚇阻大陸輕啟戰端對臺動武,開始轉向思考如何布局,並且弱化臺灣防禦能力到能夠引誘北京上鉤之誘餌,並且同時將刺蝟剝皮反轉讓其芒刺向內,讓臺灣成為能夠扮演帝國墳場,以絞肉機作戰模式,透過長期消耗,來滿足美國戰略利益。

若要臺海情勢能夠維持和平穩定,首先就必須推動兩岸積極互動交流,甚至透過融合溝通過程,讓北京不會對和平統一感到絕望;同時更要透過投資軍事落實戰備,讓在北京倡議對臺動武達成統一者,完全不能獲得任何達到此等目標希望。

其實兩岸關係上此等和平與戰爭對立統一辯證關係,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只是目前就臺灣政治情勢與社會氛圍發展,確實是會讓北京認為和平統一機率相對降低,所以爆發武裝衝突風險逐漸升高,亦是各方所不能否認事實現況。

所以當美國開始調整對臺軍售政策,究竟是透露出何種政治訊息,從原先要將臺灣武裝成刺蝟,讓戰爭不要真正打起來,還是逐漸降低對臺軍售質量,刻意製造臺灣軍備實力逐漸弱化,讓臺北一方面變成誘餌,但同時又具有能夠困住北京實力,這不僅是華盛頓戰略謀士私下撥打如意算盤,更涉及北京與臺北能否看穿這個棋局落子佈局究竟用意何在?

不論如何,這次美臺商業協會與臺灣美國商會聯名發出公開信後,根本沒有任何美國軍備廠商膽敢亂敲邊鼓,由此至少證明出臺灣許多政治人物以及所謂戰略學者,總認為銀彈最為管用,透過引誘軍備廠商提供豐潤商約,必然可讓其積極游說美國政府政策主管單位,讓其改變對臺軍售政策,顯然就是癡心妄想此路不通。

美國政府政策主管機構原則上絕對是無法藉由軍備廠商打通關節,每個美國軍備廠商都要對全球不同國家銷售軍備產品,能否獲得輸出許可,生殺大權完全就在政策主管單位,百姓商家不會隨便與衙門官署結怨,民不與官鬥古有明訓,免得有過節,將來不好見面辦事;所以寄望美國軍備廠商為臺灣說項開罪美國政府,顯然只有剛入行新手會有如此錯誤判斷。

不過讓美國對臺軍售政策如此變化,臺灣卻無法儘速拿出對策;軍售關係搞到要讓軍備銷售利益相關者攤牌叫陣,絕對是討不到任何便宜;特別是高科技軍備產品仍然必須仰賴美方,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但是話要說回來,為何華盛頓能夠獲得如此大之操作空間,其實真正源頭就是因為臺北與北京交流對話完全中斷所致,綠營將三角玩成只剩兩邊狀態,完全無制衡籌碼可用,這又能怪得了誰呢?

張競小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