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追求績效!醫護成推銷員 「母嬰親善」政策反讓新手媽陷入「哺乳地獄」
  • Line

A A A
2022-05-09 00:00

(記者單蔓婷∕台北報導)台灣近年生育率毫無起色,少子女化的趨勢不斷加劇,讓人越看越驚。政府以建構安心懷孕友善生養環境作為目標,推出不少政策,包括母嬰同室和母乳餵養,但政策施行至今,有三分之一的媽媽沒能持續母乳餵養。外界對政府忽視新手父母實際需求的討論聲浪,從未消退。

《菱傳媒》整理近10年來台灣母乳哺育率,分析六個月和一個月的數據統計,有三分之一的媽媽,沒能持續母乳餵養,而這個差距,十年來幾乎一樣。王婉諭立委提醒,應該反省是否母乳餵養政策出了什麼問題,以及哺乳環境是否不友善。

立委林昶佐也針對母嬰親善政策提出質詢,要求檢討盲目追求績效指標對友善生育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迴響熱烈,生養過的爸媽紛紛留言傾訴自己的悲慘遭遇,新手爸媽的辛酸可見一斑。

多位民團代表齊聲建議衛福部,不要以KPI壓迫醫護人員成為政策推銷員,應建立專業哺育顧問系統,並關注新生兒死亡率、產後低潮或抑鬱比例、產後一年內自殺數據、產後陰道恢復情形與漏尿比例,才能促進母嬰健康,還給每個媽媽哺育自主權。

2022年4月13日「林昶佐要求檢討母嬰親善政策」新聞下方的網友回應。《菱傳媒》整理

2022年4月13日「林昶佐要求檢討母嬰親善政策」新聞下方的網友回應。《菱傳媒》整理

母嬰親善惹不滿,執行面上出紕漏?

衛福部長陳時中在回應林昶佐立委質詢時說:「沒聽說過母嬰哺育對小孩子是不好的,但推動的手段是否夠友善,能不能讓大家都接受,這是執行面的問題」。除一線人力不足外,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簡稱生動盟)理事長諶淑婷指出,醫療現場的醫護人員未必都接受過正確的哺餵母乳教育訓練,她說:「我們看到媽媽們形容產後哺乳的辛苦,大多是寶寶咬到乳頭破皮讓媽媽受傷,或不當哺乳方式導致的乳腺炎等」。

生動盟觀察到,新手媽媽經歷的辛酸,未必如大眾想像中「必須回應嬰兒的需求,以至深夜不得不多次起床餵奶」的勞累,更多曲折起因於錯誤餵養方式,造成身體上的傷害與精神上的壓力。

諶淑婷強調,正確的哺乳知識應細分為更多種類:「以擠初乳來說,實際上初乳是非常粘稠難以擠出的,寶寶也需要不斷磨合吸吮。」她認為接受過哺育母乳訓練的護理師,才有可能依據個別媽媽的狀況,提供適當協助。

其次,衛福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35歲以上的產婦佔比已達29.04%,剖腹產率則為34.98%,高剖腹產率以及逐漸上升的高生育年齡,衍生的產婦產後高疲憊健康問題值得注意。

在醫療現場,新手媽媽已在產後出現疲憊疼痛等不適,加上缺乏醫護人員正確指導與協助,如越級打怪一般面對的親子同室與母乳餵養,這既不親善,亦不符合女性需求,反讓新手爸媽壓力倍增。

PTT媽寶板中網友討論母嬰同室的主流內容,和新手媽媽相關的用詞伴隨:痛、餵、親餵、催生、母乳、母奶出現。《菱傳媒》整理

PTT媽寶板中網友討論母嬰同室的主流內容,和新手媽媽相關的用詞伴隨:痛、餵、親餵、催生、母乳、母奶出現。《菱傳媒》整理

《菱傳媒》整理2021年4月20日到2022年4月20日1年間,PTT論壇BabyMother板(媽寶板)中與「母嬰同室」相關的網友發文共124篇,分析後發現,該版一年間討論氛圍以嬰兒健康為中心,少見以照顧媽媽為主。

除「寶寶」一次單獨出現699次位列第一,次之是與醫療院所相關用詞比重顯著。相較之下,和新手媽媽相關的用詞(媽媽318次)則伴隨:痛、餵、親餵、催生、母乳、母奶出現。

正如生動盟理事長諶淑婷所言,現在的媽媽聽到「母乳」,就像過去聽到「生產」一樣,第一反應就會覺得「很痛、很痛、很痛」,在實際哺乳之前,與之相關的想像非常負面,讓新手媽媽陷入對哺乳與同室的恐懼,及母乳不足的愧疚當中。

常年關注友善生育環境改革的立委王婉諭也認為,若政策推動的手段過於粗糙,可能會阻礙母乳餵養的推廣。回想三次不同的生產經驗,她記憶猶新:「我三胎生產完的狀況很不一樣,第三胎由於是雙胞胎,產後恢復比較慢,當下我其實非常心力憔悴,根本沒有動力,沒有辦法去負擔哺乳的動作」。

王婉諭提醒,許多醫院為了追求數據而單方面加大執行力度,不但無法鼓勵產婦樂於哺餵母乳,反而有可能令新手爸媽心生畏懼,甚至主動迴避主打母嬰親善的醫療院所,背離政策初衷。

PTT媽寶板中網友討論母嬰同室的主流內容,和新手媽媽相關的用詞伴隨:痛、餵、親餵、催生、母乳、母奶出現。《菱傳媒》整理

立委王婉諭認為,若政策推動的手段過於粗糙,可能會阻礙母乳餵養的推廣。翻攝王婉諭臉書

醫護為了KPI,無奈化身強力推銷員

醫療院所強力推行母嬰同室與母乳餵養,背後不免是基於KPI與評鑑考量。當「母乳推行不該為了盲目追求數字,而是追求母嬰的生活品質」聲浪漸起,為建構更友善的哺育環境,改善現有KPI指標與評鑑方式已刻不容緩。

林昶佐立委認為,目前鼓吹指標的風氣,更可能使一線醫護人員不得不化身強力推銷員,難將工作中心放在改善媽媽處境與感受的方向上:「現有的KPI預設媽媽最好要哺餵母乳,或是要使用母嬰同室,KPI部分不處理,我們很難去改變醫療院所的預設立場」。

立委王婉諭認為,如果真的要訂KPI,建議政府應思考評鑑指標拉長到半年或是一年。相較在醫院生產那幾天的照顧和餵養情況,長時間追蹤才比較有意義。她說:「如果經過統計,讓我們看到在幾個月或半年後,母乳餵養指標一直往下掉,我們就要進一步反省是不是哺乳環境不友善」。

《菱傳媒》整理近10年來台灣地區母乳哺育率,比較六個月和一個月的數據,差距約在兩成二之間。儘管第一個月有超過六成五的母乳哺育率,但能持續六個月的,只有四成五左右。顯見有三分之一的媽媽,沒能持續母乳餵養,而這個差距,正是王婉瑜委員提到的觀察重點。

統計資料來源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母乳哺育推行現況」,自2016年後,母乳哺育率統計為2年進行一次。 菱傳媒整理

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母乳哺育推行現況」統計(2016年後,母乳哺育率統計為2年進行一次),有三分之一的媽媽沒能持續母乳餵養。《菱傳媒》整理

民團立委齊推專業哺乳顧問 並關心產後低潮憂鬱比例

諶淑婷認為,如果真需要指標來衡量母嬰親善的程度,比起使用「有多少媽媽餵母奶」,更應該考量的是,在醫院和產後護理之家的工作人員中,有多少人接受正確的母乳培訓,像是『國際認證泌乳顧問』等課程。

生動盟強調,哺乳是需要計劃的,醫療院所或產後護理之家應提供更充足的泌乳顧問或專業諮詢。即便因規模較小,無法開設哺乳諮詢門診或聘僱正職人力,也可以採合作方式,邀請泌乳顧問輪值或定點巡視,每隔幾日為孕產婦提供協助,以免媽媽急病亂投醫,自行尋找「通乳師」、「按摩師」等非專業人士。

立委王婉諭則建議,衛福部可統一盤點具該類專業認證的執業人數與地區分佈,以便後續哺乳顧問諮詢的媒合。

禾馨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烏恩慈認為,哺乳或衛教都是一種專業,她坦言,目前政策對於母乳餵養的想像太過輕鬆,諸如「如果想要母乳餵養,現在可以打第三劑疫苗嗎?那些『發奶產品』有真的效嗎?」等實務建議,難以出現在推廣母乳餵養的培訓課程中。

認同母乳哺餵作為一種專業的林昶佐立委也呼籲,主管機關應將評鑑資源重新整合分配,讓更多專業人士照顧哺乳媽媽,而非壓榨婦產科室一線護理人員。

烏恩慈醫師提醒,除了評鑑,政府應注意幾項數據,如新生兒死亡率、產後低潮或抑鬱比例、產後一年內自殺的數據、產婦產後應道恢復情形與漏尿比例。有了這些本土的數據分析,才能使母嬰親善政策回到促進母嬰身心健康的初衷,持續改善生育環境,還給每個媽媽哺育自主權。

相關報導:嬰兒奶粉廣告禁令多!專家憂母乳庫不足 弱勢父母哺育恐陷資訊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