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正專欄/各有盤算 藍白合終究只是假議題
  • Line

A A A
2022-02-16 15:19

王正寧/主筆

2022縣市長選舉年底登場,眾所矚目的「首都之戰」,藍綠白「三腳督」混戰一觸即發。國民黨前副主席郝龍斌急著拋出「藍白合」議題,甚至直言民眾黨,「成事應該不足,但敗事有餘」;中廣董事長趙少康也加碼,喊出在野合作才能成事。為了展現合作「誠意」,媒體報導有黨副秘書長建議,可以在高雄市長選舉的部分「禮讓」台北市長柯文哲。
 
台北市做為「京畿重地」,年底選舉勝負對朝野而言,都有相當的指標性意義。對國民黨來說,是輸不得的「囊中物」;今年則是民進黨自前市長陳水扁之後,最有機會在首都重新插旗的時刻;至於民眾黨則是延續執政,為2024的大選,奠定壯大與發展的基礎,藍綠白志在必得,斷沒有任何退讓的理由。
 
趙少康和郝龍斌這對「師徒」,連黨的候選人都還未確定,就忙著敲鑼打鼓喊「藍白合」,到底是為可能被棄而「超前部署」,還是根本就是破局壞事?當黨內高層以高雄市做合作籌碼,如果民眾黨在屏東縣、台南市、嘉義縣也「禮讓」朱立倫參選,國民黨做何感想?這算不算是合作的「伴手禮」?活在自己心中的「紫禁城」搞閉門造車?
 
病急亂投醫的動作,只是證實國民黨在台北市選情並不樂觀,靠自己「成事不足」,甚至選戰開打後棄誰保誰猶未可知。既然如此,誰要跟你合作?趁你病要你命,不是剛好而已?會被民眾黨揶揄,「國民黨這麼弱,藍白要怎麼合作?」也就不足為奇了。
 
趙少康是1994年,台北市長民選「三腳督」的候選人之一。當年,國、新兩黨候選人共拿下56%選票,但陳水扁因為泛藍軍分裂而勝出。台北市長選舉,幾乎每次都有夠分量的第三勢力參與競逐。

1998年國、民、新黨分別推出馬英九、陳水扁以及王建煊;2006年國、民、親各有候選人,仍呈現泛藍分裂的局面,但國民黨都能勝選。2018年因為與原支持的柯文哲翻臉,民進黨自己推出人選,但在泛綠分裂的局勢下,國民黨也沒有撿到便宜。 

再者,趙少康以在野合作本來就是民主國家的常態、不要在在野間築起新的高牆,向柯文哲「曉以大義」。然而,過去同為在野黨的新黨和民進黨有「綠黃合」?答案當然沒有,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那麼,藍白系出同源?理念相同?柯文哲願意合,支持者恐怕不願意跟著走。況且,在台北市,民眾黨應該是執政黨,不是在野黨吧!
 
新黨、親民黨,因為都是從國民黨分裂出來的,所以人脈、金脈,甚至票源高度重疊。也因為如此,合作的壓力不只是來自高層而是多管道,經常基層支持者由下往上的壓力,才是「湊合」的關鍵力量。

反觀民眾黨沒有這個問題,雖然部分中間選民可能重疊,但當中反國民黨,尤其年輕選民的部分比例也不低,加上缺乏互信,「藍白合」怎麼合是很難喬的大工程,光是要不要合只怕內部就吵翻天了。
 
回顧台北市,或是台灣的選舉史的過往,藍綠兩大陣營都曾經面臨分裂的情況,也曾經企圖和第三大勢力合縱連橫,但造成的影響和最後的結果都不盡相當。包括政黨、候選人本身以及對手的條件,大環境的氛圍、民心的走向等因素。即便如1998年新黨先提名王建參選,但國民黨決定馬英九之後,談都不必談,王建自動變成「超佛系候選人」。
 
因為「國親合」的殷鑑不遠,志在2024的民眾黨,如今唯有以戰逼「合」,不能未戰先「合」,甚至邊戰邊談,才能創造最佳的談判條件,否則就宣告提前下架。反倒是國民黨自己至今仍如一盤散沙,毫無選舉的戰略與戰術的創新思維,僅從一黨利害角度著眼,寄望於對手進退著手,非但無法整合在野勢力,恐怕也不易得到中間選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