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貿脅迫立陶宛 《金融時報》: 考驗歐盟應對決心
  • Line

A A A
2022-02-14 10:04

針對立陶宛與中國可能爆發的貿易戰,法國貿易部長里斯特13日表示,歐盟堅定支持會員國立陶宛。圖為歐盟旗幟。照片取自Unsplash圖庫

(菱傳媒/綜合報導)立陶宛與台灣關係升溫遭到中國經貿報復,根據英國《金融時報》13日報導分析,中國經貿脅迫立陶宛,考驗歐盟團結應對的決心與能耐。另一方面,歐盟目前輪值主席國法國的貿易部長里斯特13日表示,針對立陶宛與中國可能爆發的貿易戰,歐盟堅定支持會員國立陶宛。

法新社報導,法國貿易部長里斯特(Franck Riester)13日表示,在法國港市馬賽開會協商立陶宛與中國經貿關係的歐盟各國經貿部長深切覺得,立陶宛是遭到北京當局逼迫的受害者,將盡速制訂方案,以賦予歐洲新的權力反擊。

根據中央社引述報導,歐盟正在尋求外交解決之道,不過里斯特指出,歐盟目前順利推動一項提案,使歐洲具備所謂自行反脅迫的能力。這個反制利器可能包括,凍結取得公營事業合約,暫停對某些產品的健康和安全授權,或禁止獲得歐盟資助的研究項目。

中國挾貿經作武器政治施壓

里斯特表示,對中國和其他「不義」行為者採取更強硬策略,是歐盟貿易政策「典範轉移」的其中之一。長久以來,歐盟始終致力於自由貿易和開闢新市場。貿易是歐洲經濟的重要環節,他說:「但不是不惜任何代價…不能以不公平競爭為代價,不能以犧牲我們的價值觀為代價。」里斯特直言:「中國對於立陶宛的所作所為分明就是逼迫,中國當局藉由貿易與經濟當作武器,對我們政治施壓。」

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因為立陶宛去年率先宣布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7+1互動機制、5G基礎建設排除中國電信巨擘華為、台灣成立「台灣代表處」等事件而惡化,立陶宛持續面臨中國的政治、經貿脅迫,北京甚至施壓歐盟各國企業將立陶宛排除於供應鏈之外。

另外,中央社引述英國《金融時報》13日報導指出,在歐洲、亞洲及美國,許多政策制定者認為中國對立陶宛的作為堪稱全球經濟活動分水嶺;雖然中國「以經逼政」的手段已可見於此前與加拿大、澳洲等國的紛爭,但與立陶宛的爭端,是中國首次企圖在供應鏈層面規訓企業,也是中國第一次對歐盟成員國「火力全開」。

立陶宛經濟暨創新部部長阿爾莫奈特(Ausrine Armonaite)說:「今天是立陶宛,明天可以是任何其他國家。」中國正考驗歐盟各國是否能置共同戰略利益於個別國家或企業的短期獲益之上。

對於歐盟部分國家的政府官員不滿立陶宛「衝太快」、未與其他成員國協調對中與對台作為,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強調,立陶宛從沒想過要挑起外交爭端,問題在「有一個大國決定要教訓全世界」。藍柏吉斯也強調,立陶宛允許台灣方面以「台灣」為名設立代表機構並非覬覦「回報」,「我們可沒在兜售代表處名稱」。

分析指,雖然受中國脅迫措施影響的立陶宛企業可望調整作為、找到新夥伴和市場,一如此前成功應對俄羅斯的經貿制裁,部分企業仍認為,無法忽略中國這個第二大經濟體。不過,與中國的爭端確實提醒立陶宛及其他歐洲企業供應鏈多元化、避免依賴單一市場的重要性。

波蘭「東方研究中心」(OSW)資深研究員亞可包斯基分析,中國對立陶宛和其他歐盟國家的脅迫手段可謂中國與全球供應鏈「脫鉤」政策的一環,包括讓更多大型外國企業將更大部分的供應鏈轉移至中國。

在全歐有數座分支機構的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政策研究員哈肯布洛西(Jonathan Hackenbroich)指出,歐盟內部的政治分歧、短期內缺乏有效工具應對經貿脅迫,又依賴中國市場,在在讓北京相對處於優勢。

德國是立陶宛主要的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和出口市場之一,其態度在與中國的爭端中至關重要。但德國業界與政界也有立場分歧的問題,部分歐洲外交官說,德方私下在歐盟運作,要歐盟對北京不要那麼「高調」、「強硬」。一名外交官說,「這一點幫助都沒有」。

阿爾莫奈特近日指出,目前在立陶宛境內有業務活動的德國企業已表示不會撤出;根據預測,立國經濟今年也將持續有強健成長。

 

相關新聞:
中國經貿脅迫立陶宛不成 因小失大!反而失去整個歐洲?
不滿立陶挺台遭脅迫 歐盟將中國告上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