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建議「台灣代表處」改名? 美國、立陶宛同聲反駁不實
  • Line

A A A
2022-01-21 15:10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風波持續發酵,立陶宛外交部21日回應指,美國提議改名一說是「假的」。圖為立陶宛總統瑙塞達。翻攝瑙塞達推特@GitanasNauseda

(張翠蘭/綜合外電報導)立陶宛因為同意我國成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而遭到中國蠻橫打壓。對此,英國《金融時報》周五(21日)報導,美國外交圈建議立陶宛考量要台灣駐處更改名稱,以緩解與中國的緊張關係。但白宮否認有此提議,強調已告知立陶宛支持其主權決定。立陶宛外交部也指,美國提議改名一說是「假的」。

英國《金融時報》21日報導,根據數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外交官們已向立陶宛官員提出更改「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名稱的想法。美方指出,華府認為這個名稱開啟了中國脅迫的大門,有可能會破壞立陶宛日後與台灣擴展合作關係。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去年11月18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正式成立並掛牌運作,開啓台立關係交流合作新頁,也是目前唯一在中國有邦交關係國家以「台灣」為名設立的準外交機構。受到中國政治打壓,台灣在大多數國家的駐處,僅能以「台北」為名。

立陶宛因此遭到中國祭出一連串的外交和經濟打壓,包括對來自立陶宛的進口商品進行技術性卡關,並施壓德國汽車輪胎和零件大廠馬牌(Continental)等歐洲國家企業,停止使用立陶宛製造的零組件。

不過針對《金融時報》的報導,白宮否認美國政府曾建議改名一說。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說:「任何提出其他建議的人,就是未能反映美國和立陶宛之間的實際討論。」並強調,美國已告知立陶宛會支持其主權所做的決定。

該發言人說:「美國尊重且支持立陶宛與台灣加強關係和務實合作的努力。」

立陶宛外交部也指美國提議駐處改名的說法是「錯誤」,且是「假訊息行動」。

《金融時報》報導指,這場外交紛爭讓美國相當頭痛,美方既想要幫助台灣拓展國際空間,但又不想讓北京有藉口指責美方違反其「一個中國」政策。

報導指,台灣去年曾要求美國同意將其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名稱換為「台灣代表處」,但美方未加以置評。

而這場名稱紛爭也在維爾紐斯造成官員之間的分裂,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曾指以台灣為名設處是「錯誤」,招致影響該國與中國的關係;立陶宛外交部上月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僅13%的民眾支持政府對中國的現行政策。在本周一場有瑙塞達、外交部長藍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和在野黨成員出席的會議,商界領袖表示為了一項不受歡迎的政策「犧牲」。 但總理席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ė)堅持政府不會讓步。

《金融時報》引述一位熟悉外交討論的人士說:「其中一個大問題是,台灣不想要改名,而立陶宛內部也有非常強大的一派人士反對改名。」

 

相關新聞:
挺立與台深化合作 美國務院:這是立陶宛主權決定
獨家專訪/立陶宛總統首表態:贊成擴大與台灣經濟合作 不甩中國脅迫盼加強台立互動
立陶宛外長:以「台灣」為名不是錯誤 籲勿理中國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