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日前菱傳媒刊出拙文《老闆,給問嗎?》,評論郭台銘的「日本開拓之旅」記者會不給問,某台記者大姐質疑為何獨責郭老闆,不給問的人可多了,她引用某位媒體大哥的臉書文章說–
‧蔡英文總統745天拒絕媒體訪問,有任何採訪記者表達抗議修理過她嗎?
沒有!
‧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和行政團隊官員,在開記者會時向記者先收集問題,然後由行政院人員代表提問並選擇性回答時,有任何採訪記者表達抗議修理過他們嗎?
沒有!
‧陳時中當時舉行每天疫情記者會時,在那邊唸數字講空話給錯誤訊息時,有任何採訪記者表達抗議修理過他嗎?
沒有!
‧侯友宜市長常常「侯侯做代誌」「歲月靜好」時,有任何採訪記者表達抗議修理過他嗎?
沒有!
哇塞,郭老闆對不起了,真的掛一漏萬,原來很多人當了老闆或自以為是老闆就不給問,這位記者大姐還說「有更多的例子隨便都可以舉出來,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被輕輕放過,有些人會容易被釘在板子上?」
好問題!這點出了現今台灣媒體政治立場壁壘分明、非黑即白的現象,難怪部份媒體被冠上綠媒或藍媒的稱謂,對同一公共議題,甲台做大、乙台做小、丙台連報也不報,丁台則歪樓處理,避開焦點轉了彎,給觀眾設定不同思考方向;新聞「守望環境」的傳統價值被踩在腳下,媒體再也不是反映社會事實的鏡子,而是扭曲的「哈哈鏡」或「凹凸鏡」。
媒體和消息來源的互動,W. Gieber and W. Johnson有一個理論可以說明這二者的關係,這個理論說記者和消息來源會有三種互動情況:
1. 分離模式:記者站在消息來源對立面,監督消息來源,這是傳統自由主義的新聞哲學,媒體是有別於行政、立法、司法的第四權。台灣有沒有這種模式?當然有,不過不是理想的實踐,而是顏色的選擇,媒體、政論節目主持人、名嘴對與自己顏色不同的政黨或政治人物是不會給好臉色的。
2. 部分重疊模式:記者需要有東西寫,消息來源希望自己的聲音傳出去,所以二者是既對立又互賴,日常新聞作業大都是這樣。
3. 完全重疊模式:媒體與消息來源的利益是一致的,媒體成了消息來源的傳聲筒,也就是侍從,這是威權主義的報業哲學,兩蔣時代的台灣媒體就是扮演權力者的弄臣,但當年可沒人膽敢講這是威權主義,不過政大新聞系李瞻教授給它一個反諷的神命名,說這是「三民主義報業哲學」,點出了知識份子的無奈。
甚麼時代了,現在台灣電視台竟還有「完全重疊模式」,晚上看政論節目,只要看議題,不必看節目,就知道結論;如果媒體只是單純信仰自己的意識形態或價值,如「台灣意識」、「兩岸一家親」而做出選擇,也就罷了,但也不要忘了作為媒體的骨氣,該問就問、該質疑就質疑;現在如果還在玩「新三民主義媒體哲學」,看主子臉色或接電話辦事設定討論方向,不敢問更不敢質疑,只會黨同伐異,對權力者亦步亦趨,誰當權就聽誰的,記者或政論節目主持人、名嘴交出立場向當權者表態表功,以依附權力取得位置或好處,那是內宣機構聘僱人員,可不配稱獨立媒體人。
有意逐鹿大位者,唯一對兩岸問題未明確論述是柯文哲,5月20日記者會應該就會鋪陳,媒體、名嘴對權力者與在野挑戰者不要大小眼,請放在同一天平檢驗,該問就問,看能否問出有別於杯子、鋼索或蔡英文路線的觀點,不預設立場公平評論。
期待媒體應該是天生的反對黨,不要屈膝做權力的奴僕,當然是有些高調,但總該要演一下,做到起碼的平衡,政論節目請不要對同掛的歌功頌德、英勇神武,對不同掛的對手就一面倒的往死裡打,若連主持人也跳下來參與圍毆,那可羞羞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