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專欄/侯郭現象、烘爐效應
  • Line

A A A
2023-05-02 10:40

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聯合報》日前總統大選候選人支持度調查,三黨對決,侯友宜、郭台銘都以29%,贏了民進黨賴清德的27%,柯文哲則在22、23%之間;若是柯文哲不參選,侯友宜會以42%贏了賴清德的35%,或是提名郭台銘,更會以44%贏了賴清德的33%,國民黨似乎一片情勢大好,朱立倫好像可以用丟銅板的方式,決定派侯友宜或郭台銘出擊,反正都會贏。

事情當然不是這麼簡單,這有兩個重點不能忽略–

一是抽樣誤差,統計學所謂的「信心水準95%,抽樣誤差±3%」,其意義指針對同一母體,在同一時間,做100次相同的抽樣調查,其中會有95次調查的結果落在該次調查數據的±3%以內。換言之,以三腳督的調查結果來看,如果同一時間,重複做100次調查,其中95次調查,4人的落點區間會是這樣:

侯友宜 32-26%
賴清德 30-24%
柯文哲 26-20%

郭台銘 32-26%
賴清德 30-24%
柯文哲 25-19%

所以說最後誰贏,可還說不準,更何況還有5%的機率,落點會掉在這個區間的範圍之外,因此這個調查說明一件事–三黨還有得拚,逐鹿中原,鹿死誰手,現在都言之過早,誰都不能掉以輕心。

其次是「烘爐效應」,爐子燒著才會引來注意,有句台灣話說「新烘爐新茶壺,熱呼呼」,新出爐的議題就會吸引關注,最近侯友宜、郭台銘都有兩岸觀點的提出,「杯子」「鋼索」都搶了版面,相對的賴清德、柯文哲在這段期間比較沒有聲音,當然數據就會受影響,「烘爐效應」就是研究方法的「特殊事件history效應」,是會影響調查結果的。

也有評論者認為,調查是聯合報做的,會有機構效應source bias,看壞民進黨,這我不認為,聯合報雖然常常修理民進黨,但卻是正派的大媒體,不能把它和一些拿錢辦事的外圍組織來相比,去年選舉,民進黨大敗,但有個外圍機構在選前做的幾次民調都是民進黨一路長紅。

明年的決戰點應是兩岸論述,賴清德打「小英路線」當安全牌,不能說錯,但選民沒法眼睛一亮,而且以買武器,把台灣裝扮成火藥庫,成為唯一選項,很多人心裡都毛毛的;但侯友宜的「杯子說」、郭台銘「鋼索說」都有其盲點;中美兩強拉鋼索,台灣最好的選擇是不偏不倚站在中間,似乎言之有理,但兩個大個兒不會逼你選邊站嗎,「鋼索中間說」就是呂秀蓮的「台灣中立論」,應無實現的可能。 

侯友宜的「杯子說」取自聯合報老記者黃年的說法,中華民國是杯子,台灣是水,杯在水在、杯破水覆,強調捍衛「中華民國」這塊招牌的意義與價值,這種說法在台灣的確有深藍的市場,所以郭台銘開記者會唱國歌、唸孫文遺囑,直播也唱國旗歌,就是在與侯競逐深藍票;但「中華民國」招牌仍然有盲點。

杯子是鋼杯、玻璃杯、紙杯?或是冰原酒吧用冰鑿成的冰杯?即使晶瑩耀眼,但只能在極地存活,離開冰原,就融化消失變成水,杯、水一體,誰又包覆誰?台灣包覆中華民國,還是中華民國包覆台灣?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剛進入聯合國,為什麼可以直接成為常任理事國?它可不是新進會員國,而是「繼承」中華民國,在國際人格上,中華民國已經被繼承而消失了,所以為什麼韓國和北京建交,要把我們在漢城的館產移交給中國,這個館產是清朝袁世凱的官衙,中華民國繼承清朝,所以我們持有它;而中華民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時,韓國自然就把它交給北京;台美斷交,為什麼雙橡園要廉價賣給友台的美國社團,不敢繼續持有?早期的外匯存底,為什麼用奇奇怪怪的名字存在國外銀行,而不用中華民國的戶頭?更何況,堅持中華民國,當北京對台灣用兵時,會變成內戰,外國還能介入嗎?「中華民國」是不是只是某些人的國王新衣?

當兩岸關係嚴峻時,其他的議題在大選都會淪為次要,但如何處理兩岸是大哉問,吾等草民無從置喙,現在只剩柯文哲還沒有亮牌,就等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