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郁笙/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8月6日宣布對所有進口半導體晶片課徵100%關稅,已在美建廠或承諾投資者可獲豁免。此舉成為國際頭條,展現美國政府以關稅為談判工具推動半導體本土化的決心。最終影響須待232條款下正式行政命令公布後評估。
關鍵之一:管控全鏈條,彈性空間無上限
今年4月啟動的232調查範圍,已超越單純針對晶片本體,還包含半導體製造設備、基板、裸晶圓,甚至延伸至所有含半導體元件的終端產品,諸如筆電、車用電子及醫療裝置等。儘管川普8/6談話僅點名chips,其政策與法令架構早已為未來在產業壓力或跨國談判時,一舉將整條產業鏈納入關稅/配額體系留下彈性空間。
相較之下,日韓歐盟在關稅談判中為半導體元件爭取15%優惠稅率,顯示美國對策略夥伴的差別待遇。川普政策反覆,既展現談判靈活性與強硬態度,也凸顯對盟友與他國的政策不對稱,增加國際供應鏈不確定性。
關鍵之二:直接課稅與下游放大效應
關稅衝擊的深度不僅取決於稅率高低,更取決於稅制涵蓋範圍多廣。麥肯錫強調,「關稅多高」固然重要,但「關稅打到哪裡」更是核心問題。若232調查範圍全面實施,將覆蓋從晶片本體、先進封裝、IC設計到各種含晶片的終端產品,並涵蓋自動駕駛、物聯網與醫療電子等眾多下游需求,形成一階(直接課稅)與二階(終端產品連帶漲價)的雙重效應。
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指出,晶片成本每上漲1美元,最終在終端產品中可放大至3美元以上。此舉不僅抬升終端售價,更壓縮企業利潤空間,最終打擊消費者購買力,也讓美國製造業承受沉重壓力,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系統性風險。
關鍵之三:先進製程抗壓,成熟製程易碎
半導體製程決定其替代成本與供應彈性。先進製程如2奈米、5奈米,主要掌握在台積電等少數領先廠商手中,進入壁壘高,市場替代性低,即便課徵高關稅,短期內終端客戶難以轉單,市場反應相對有限。反觀成熟製程如28奈米、40奈米,應用最為廣泛,對成本最為敏感,若一體適用高稅,不僅會加速這部分產能流向中國、韓國及東南亞,更可能對數以百計的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及工業電子市場造成劇烈衝擊,重塑全球成熟製程市場格局。
關鍵之四:貿易順差背後的結構性脆弱
美國在IC設計、EDA工具、芯片IP及高端半導體設備領域具全球領先優勢,長期在出口總值上超越進口,形成貿易順差。然而,製造、封裝與測試等量產環節卻嚴重依賴台灣、韓國和東南亞。2024年,美國半導體本體進口約230至460億美元,出口約500至570億美元,顯示其出口地位依然穩固。
更關鍵的是,美國在半導體製造中高達60%的關鍵材料(如高純度化學品、矽基板)需仰賴進口。麥肯錫與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SIA)多次強調,建廠及營運成本比亞洲高出30%至50%,即便配套補貼,新產能在經濟效率及量產成熟度上仍難與亞洲成熟廠房競爭,結構性脆弱暴露無遺。
關鍵之五:智庫警告——高關稅的自傷陷阱
ITIF與Brookings等智庫一再警示,過度廣泛或一刀切的高關稅將產生多重負面效應:首年GDP下滑0.18%,十年累計損失達1.4兆美元(約人均4,208美元);十年稅收淨損1,650億美元;下游自動化、雲端、AI與醫療電子產品競爭力受壓;本土產能短期無法補位,形成「政策自傷」效應。智庫結論一致認為,高關稅不僅抑制創新投資、削弱美國整體競爭力,也難以真正吸引或迫使外資回流,反倒容易誤傷終端產業,陷全球供應鏈於更高風險之中。
川普強推:懲罰性關稅的「先打後談」策略
川普以國安與本土化為名,用懲罰性關稅替代拜登的晶片法二案補貼,採取「先打後談」策略。儘管各界強烈反對,政策仍維持不變,意在迫使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擴大在美投資。豁免只需承諾投資而非實際投產,增加談判彈性但也加劇不確定性。違約廠商將面臨追稅,白名單廠商則須接受更嚴格審查,政策執行趨向強硬,風險持續存在。
結語:精準策略,才是化險為夷之道
單憑粗暴提高關稅,只會疊加風險、侵蝕下游創新動能,並直接拖累美國本土製造業與最終消費者。台灣不應被動跟隨此類波動,而應以精準、系統化的政策設計回應:加速關鍵材料與矽基板自主研發,強化與日、韓、歐盟的區域夥伴協作,擴大本土封裝與測試產能,並設立專門的半導體關稅衝擊應變機制,包括動態預警系統與政策協調平台。唯有在動盪中先行布局,才能化挑戰為契機,鞏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持續領航產業未來。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