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郁笙/綜合報導)美國川普政府對台實施20%對等關稅引發熱議。多數討論聚焦於較日韓歐盟15%稅率更不利的表面數字,忽略美方戰略盤算,此稅率是測試台灣談判籌碼的操作變數。賴清德形容為「暫時性彈性籌碼」,美國貿易代表則稱「已基本確定」,顯示談判權力攻防。但若過於專注表面稅率差異,忽視結構性重整機會與產業保護設計,可能同時面臨稅賦上升和保障薄弱的風險。
對美巨額投資的金融結構差異:股權槓桿與擔保機制
從對美巨額投資結構分析,日本宣示的5,500億美元投資中,實際股權投入僅占1–2%(約55–110億美元),其餘資金主要透過日本國際協力銀行與貿易保險公司提供擔保貸款,由企業負責償還本息。韓國同樣高度依賴信用擔保,在3,500億美元投資中,股權投資不到5%,超過3,300億美元依靠出口銀行擔保,且大部分項目集中於造船、半導體和核能等關鍵產業,所有項目還必須通過嚴格的商業審核程序。
歐盟採取不同策略,其6,000億美元投資完全由民間企業承擔,若再計入三年內既有投資,總規模將達9,000億美元,且不涉及任何政府財政撥款或擔保。
面對關稅博弈,台灣或可走出第三條路:在國際經驗基礎上,靈活運用官民合作平台與戰略性投資槓桿,在創新動力與風險控管之間取得平衡,為產業建立必要的緩衝空間。
關稅機制關鍵差異:上限設計vs.疊加制衝擊
歐盟與美國簽署的協議明確設定15%為「上限關稅」,不會疊加到最惠國待遇(MFN)稅率上,部分工業機械零組件甚至可免徵關稅。若現行最惠國關稅高於15%,則維持較高稅率。這種設計使企業能更準確預估進口成本。
相比之下,日本及韓國除了汽車產業由27.5%降至15%外,其他多數商品採「疊加」模式:在既有稅率基礎上再疊加協議稅率。台灣目前採用相同機制,產業最終稅負即為最惠國待遇加上20%對等關稅,導致企業淨利空間急劇縮減。因此,能否談判獲得明確的上限制條款,將直接影響台灣產業的未來競爭力。
232條款對供應鏈的潛在衝擊:供應鏈關稅升級威脅
相較於單一20%關稅,美國232條款調查對台灣影響更為深遠,該調查涵蓋半導體晶片、伺服器、網通等佔台灣對美出口七成以上的關鍵產品。日、韓、歐盟已先行取得「最惠國待遇」自動保障,未來若美方對任何國家調降稅負,三方將自動適用最低稅率。然而,若台灣未能及時完成談判,將長期面臨遠高於主要競爭對手的稅率壓力。當日、韓、歐盟僅需繳納15%關稅時,台灣卻可能受限於20%甚至232條款下可能超過25%的新稅率,競爭劣勢將明顯加劇。
原產地核查:供應鏈透明度的新挑戰
2025年CBP新版原產地核查規則規定,進口商必須提供三級供應鏈溯源資料,包括工序流程圖、原材料採購發票、能源用量及工廠運作細節等。若被查出虛報,最高可處以逃稅金額2倍的民事罰款並面臨刑事追訴;規避稅項產品將一律被課徵40%重罰。台灣企業必須加速升級供應鏈管理與合規系統,以應對更嚴格的查驗和逐漸延長的報關時程。這將成為台灣產品未來競爭與生存的關鍵門檻。
國際關稅談判的策略框架:可交易籌碼vs.絕對防線
關稅談判的本質是戰略全局,而非單一品項交換。日本雖承諾開放稻米配額並加購波音飛機,仍無法突破美國對鋼鋁設定的50%高關稅紅線。韓國開放多數領域,但堅守十項關鍵農產品的絕對利益。歐盟則採用配額制度、年度價格機制與逐步開放策略,有效保障本國漁業與乳品產業。成功的關鍵在於清楚區分可交易的籌碼與不可輕易讓步的防線,從而創造最大價值。
產業突圍路徑:短中長期的槓桿組合
短期而言,台灣應將20%關稅階段視為策略緩衝期,積極發展與日韓的錯位競爭優勢。當務之急是著重於232條款議題,並爭取最惠國待遇。其次,台灣可借鑑日韓的擔保貸款模式,將技術合作與市場交換巧妙納入投資承諾中,避免陷入單純的投資金額競賽。中長期來看,台灣必須加速產業升級並建立供應鏈合規平台,特別是成立「供應鏈透明度平台」,為產業建立長效支持機制。只有在市場開放與產業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台灣產業才能在全球經貿重組的浪潮中培養韌性,最大化國家整體利益。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