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論媒觀點/懂看民調嗎?網路民調、網路投票,同款嗎?
  • Line

A A A
2022-08-15 13:39

陳炳宏/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優聘教授

這兩天桃園市長候選人林智堅應否退選,成為台大宣布撤銷他學位後的熱門話題,而總是喜歡湊熱鬧的媒體或組織就難免會來個民意調查,以了解民眾的意見如何?

本文先提供兩個民調結果供參考。一是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結果顯示,有48%受訪者認為林應退選,但也有28.3%認為不應該;二是根據聯合新聞網進行的網路投票結果發現,截至8月11日,有88%認為民進黨應該換人選,只有10%認為不應該。前者說48%認為應退選,後者說88%認為應該換人,兩家調查結果相差四成,您覺得哪個正確,或接近真正民意?

本文想討論的問題有二:一是問卷怎麼問,有時會影響民眾怎麼答,這樣就會影響民調結果。所以題目很重要,但現在許多單位在發表民調結果時,通常都不會公布問卷題目,這裡面就有些玄機。例如有關林應否退選的題目如果這樣問:林智堅建設新竹市八年有成,你贊成他因為論文爭議就退選嗎?或者改成這樣問:有人說政治人物誠信很重要,你贊成他因為論文爭議而退選嗎?各位認為,這兩個問題的最終民調結果會接近,或者差異可能不小呢?所以請記住,民調題目怎麼問很重要,因為會影響民調結果。

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前述兩項「民調」結果,一個是民眾電話調查結果,一個是網民網站投票結果,這正是兩種很容易混淆視聽且天差地遠的「民調」,這裡民調兩字一定要用引號,因為後者真的不是民調,至少不是大家常聽說與討論的民意調查形式。

請容筆者簡單說明,過去常用的民意調查工具是家戶問卷,也就是調查母體經系統抽樣後,再依抽樣結果挨家挨戶去發問卷請填答問題,然後再經統計分析後得到調查結果,呈現民眾對重要議題的意見,這是最傳統的民調形式。後來因家戶調查費用過高,在家用電話普及後,電話民調就廣泛被利用,目前許多民調機構普遍採用家用電話作為調查民意的工具。但隨著手機越來越普及,家戶電話慢慢減少後,有些民調對象會納入手機使用者。但是因為詐騙集團猖獗,不管是透過家用電話或手機,越來越多人不會接未顯示來電或無法顯示電話號碼的來電,因此電話民調同樣陷入難處。隨後便利快速的網路民調便開始被納為民調的一種方式,甚至有些民調機構採用家戶電話加手機使用加網路用戶等三種調查工具,進行民意調查。

因此調查機構應該說明它是採用問卷民調、電話民調,或網路民調,或者混合式,但不管哪一種,都會表明是透過科學方法取樣、訪問、分析等過程而完成的民意調查。因此如果民眾看到的民調結果報導有負責任的交代調查工具、母體取樣、樣本結構、問卷題項、統計方法等,就比較能確定這是個還可能可以參考的民調結果

但問題來了,除了目前多數民調機構慣用的電話民調,現在也有蠻多網路媒體喜歡隨時來個「民調」(又要用引號)活動,偏偏這些網路「民調」都不是嚴謹的民調,而僅僅只是網路「投票」,只是網民隨意表達意見的結果而已。如同前面說過,網路民調必須建立在嚴謹的科學化調查過程,才能作為推論民意的可信結果,但網路投票則完全不可同等看待。

以前述的聯合新聞網網路投票活動來說,它進行的方式,是讓每位聯合新聞網的讀者每天可以投一票(有些網路投票甚至沒限制每天投票的次數),但如果這投票活動持續30天,則每個人總共可以投30票。那問題來了,會來逛這網站的人的背景,會不會影響投票的結果?例如中時新聞網及自由時報電子報設計同樣的題目,他們的網路讀者投票的結果會不會相同?另外加上可重複投票的設計,這樣的網路投票的結果,真的可以做為推論全民意見的結果嗎?因此網路民調與網路投票真的差很大。筆者建議,以後大家看到網路投票或有網路投票結果的報導時,真的,連參考的價值都沒有,頂多只能說代表那個網站的讀者的偏見罷了,千萬不要當真。

總之,希望本文有讓大家了解,不管是電話民調或網路民調,不要輕易相信其結果代表民意,除非有嚴謹交代相關執行細節,那就加減參考看看;然後最重要的是,絕對不要相信任何「網路投票」的結果,那不是民調,只不過是一種網路遊戲罷了。

陳炳宏小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