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署擴大租金補貼納遊民 民團:立意良善但困境猶未解
  • Line

A A A
2022-07-18 00:00

萬華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為無家者服務重要據點,於服務台的男性本身也是無家者,接待工作由當局提供。楊政凱攝

(記者楊政凱/台北報導)內政部營建署7月1日推出「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明確將遊民納入社會弱勢範圍,也可享有優惠補助,獲得不小迴響,長期輔導無家者的社會工作師及非營利組織都肯定政府立意良善,但也憂慮政策設計未考量遊民及無家者的特殊性,執行上反而衍生更多問題。

萬華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工作師楚怡鈞表示,營建署方案立意良善,但是租金補貼申請時間只有7到8月短短兩個月,對租屋不便的弱勢族群而言時間過短,即使租屋順利也申請到補助,也可能讓房東將補助金額轉嫁到房租上,將價格涵蓋政府補助金額,反而使租屋成本上揚。

楚怡鈞指出,營建署在設計租金補貼政策時,雖有採納社福團體建議將無家者列入優先請領資格名單,但卻要求無家者須提出證明文件,他說,實務運作上,主管機關只能提供有服務該個案的證明,「儘管有列冊也不表示現在是街友,永遠都是街友」。更何況,部分縣市一旦經列冊,往後申請補助或服務都會帶有遊民身分,所以才會有「一日街友,終生街友」的說法。

楚怡鈞說明,何謂無家者其實很難界定,他說他在相關領域接觸越深,越發現「無家是一個狀態」。以社福角度而言,遊民就是居住不穩定、居住資源匱乏的人,任何人都可能有居住問題和需求,不能因為居住需求沒辦法滿足,就貼上遊民標籤,因為它是種會變化的狀態,而不是一個身分。

楚怡鈞認為,政府在資源分配上必須確保公平性,但不該為了作業方便將不該分類的人分類,「比較好的做法是不要有遊民框架與標籤」。他說,若一直將遊民放在社政範疇裡,而非以居住正義或居住政策框架看待,就會讓兩個互不相關的專業一直在鬼打牆。

資深社工師楚怡鈞針對租金補貼專案現身說法。楊政凱攝

資深社工師楚怡鈞針對租金補貼專案現身說法。楊政凱攝

芒草心籲申請模式常態化 NGO結盟協力化被動為主動

長期投入協助無家者租屋服務的芒草心慈善協會專案執行廖羚妤表示,弱勢族群租屋過程曠日費時,找房子花上2到3個月是常態,營建署提供的申請時間絕對不夠,儘管營建署後續說能延長到9月,但實際上還是得在8月底就提供有效租約,9月只是能補新合約,時間根本沒延長。

廖羚妤指出,這次的方案能看到政府對部分規定鬆綁,但有些設計反而倒退。例如雖納入未保存登記物件,無家者常租的木板隔間也可申請,但必需一併附上租約,不像過去能先審資格再補件。政策設計和過去相互矛盾,讓協助者無所適從,因此她希望政府將補助規則常態化,以隨到隨辦方式,讓人們不論何時有租屋需求都能針對當下情況申請,而不是被申請期限追著跑。

廖羚妤也透露,非營利組織之間會相互串聯,像是組成萬華社區協力聯盟,對內進行資源整合,如在租屋房源上互相交流,對外舉辦說明會或市集,以軟性方式引起社會大眾對弱勢族群的關注。未來也計劃與崔媽媽基金會合作進駐社會住宅,不僅提供不同弱勢族群租屋,也能持續提供他們需要的協助,由被動尋求政府補助,進而主動建立弱勢友善空間。

萬華社區協力聯盟舉辦的培根市集,許多萬華當地非營利組織參與其中。翻攝培根市集FB粉絲專頁
萬華社區協力聯盟舉辦的培根市集,許多萬華當地非營利組織參與其中。翻攝培根市集FB粉絲專頁

相關新聞
無家者租屋市場日益萎縮 實地走訪租屋多遭拆除缺維護
NGO助無家者組團打零工 自助助人與社會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