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專欄/大選中的幾何定律
  • Line

A A A
2023-07-04 00:00

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幾何定律有一條,「三角形任何兩邊和,恆大於第三邊」,這是國中生都懂的定律,可以給這次大選甚麼啟示?

近兩個月來,民調盡管高高低低起起伏伏,但三位候選人的支持率都不出±3%的抽樣誤差範圍,也就是賴清德35%,柯文哲30%,侯友宜20%,似成定數,民調表態率合計85%,已遠高於大選投票率,台灣自1996年總統民選以來,除了選前態勢混沌不明的2000與2004年選舉外,大選投票率從沒超過80%。

除非爆發如2000年的興票案、2004年的兩顆子彈的重大事故,2024年的選舉若無意外,賴清德會因西瓜效應而以略高於35%的得票率贏得選舉;當選民對候選人的印象已定型時,選戰任何作為只會是小漣漪,而不會有決定性的轉變。

國民黨找來大內高手操盤,但商品(候選人)與資源(黨產)迥異,加上民進黨歷經小英時代7年淬練,以吸星大法學會老國民黨所有的闇招,已練就一身本領統領江湖,無論媒體、農漁會、民間社團大都納入麾下,現在的民進黨早非昔日阿扁時代的吳下阿蒙;侯陣營將希望全賭一個人,獨柱哪能回天,何況很多人都說國民黨沒有錢就不會選,被抄家後家財散盡,已無早日風光,只能靠各懷鬼胎的地方山頭勉強撐場面,有潔癖的操盤手玩得下去嗎?

柯文哲照自己的步驟打選戰,重點在不分區立委,大位求勝很難,只能力保老二,因此賴清德只要不出大錯,繼續撒幣,發揮執政優勢,即可確保當選,尤其郭台銘若真的連署參選,就會成為民進黨側翼,保送賴。所以啦,藍白怎麼辦?

台灣選舉史有幾個著名的三角督戰役,可以當作個案來研究,以史為鑑:

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有民進黨陳水扁、國民黨黃大洲,以及脫黨參選的趙少康,最後陳水扁以43.67%得票率勝出,而趙少康為30.17%,黨提名的黃大洲為老三25.89%,以30年前國民黨在台北市的銅牆鐵壁,仍禁不起分裂的折騰,何況現在的國民黨面臨民眾黨的分票。

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有民進黨現任市長陳水扁、國民黨馬英九,以及新黨王建煊參選,當時王建煊志不在當選,而是拉抬新黨議員小雞,所以只有撿撿狗屎,沒有積極選戰作為,因此馬英九以51.13%得票率當選,王建煊只有2.97%,沒有分到票,顯示國民黨只要不分裂,當時施政滿意度超過80%的陳水扁仍然不敵,該次選舉阿扁得票率45.91%,得票數68.8萬票只略多於1994年的61.5萬票,4年間二次選舉台北市選民成長13萬人,陳水扁多的7萬票只能算是人口自然成長,換言之施政再努力,仍不敵選民的鐵票意識、藍營歸隊。

至於總統大選,1996年首次民選,有四組候選人,民進黨彭明敏,國民黨李登輝,以及由脫離國民黨經連署參選的林洋港、陳履安,雖然國民黨分裂為3組候選人,但那年是第一次民選總統,又是由台籍李登輝參選,所以台灣人有濃濃的李登輝情結,有很多朋友說一輩子從未投給國民黨,但那次就是要支持李登輝,加上中國恫嚇助選,所以李登輝以一勝三,以過半的54%得票率當選,而民進黨彭明敏21.13%,林洋港14.9%,陳履安9.98%,顯示在該年台灣意識已形成主流,佔75%,而中國意識為林陳得票數合計的25%,並無賣點。這次選舉因李的個人條件特殊,所以不能視為國民黨面臨多組挑戰脫穎而出的個案,真正要討論的是三角督的2000年,與聯合陣線的2004年。

2000年大選是真正的三角督,有國民黨連戰,民進黨陳水扁,以及國民黨分裂而出的宋楚瑜,三人各有勝場,連戰是執政優勢,加上李登輝賦予1999年921地震善後任務,有表現舞台;陳水扁則是台灣人想維繫本土政權的企盼;而宋楚瑜自1993年接任省主席、1994年以超高56.22%得票率當選省長以來,一直為參選總統布局,紮根極深,不但地方勢力深耕,連該次選舉期間,連戰身邊也很多是「藍皮宋骨」的幕僚,連戰的回憶錄刻意跳過不談此次大選,顯示怨懟甚深,但連先生畢竟敦厚並未口出惡言,只在書中帶一句話,該次大選不少同志毫無紀律觀念「吃裡扒外」,至於是那些人吃裡扒外,書中沒提,看來應該不少,族繁不及備載。

選前民調,宋第一遙遙領先、扁第二、連是老三,這又顯示有施政能力仍不敵形象包裝,選戰中連戰被扁陣營定位為阿舍,吃500元便當,但連戰在行政院長任內通過全民健保與電信自由化,讓人人看得起醫生、買得起手機,全民受惠至今,能力絕對不差。

要不是興票案被揭發,該年當選的必定是宋楚瑜,據聞興票案資料,國民黨原先要交給扁陣營,由扁來打,連可坐收漁利,但扁陣營並未上當,而國民黨內藍皮宋骨的人不願披掛上陣得罪未來老闆,只好由一位二愣子的地方小頭人揭發,居然一舉中的,把宋楚瑜撂倒;但當選的不是連戰,而是民進黨陳水扁以得票率39.3%,相對多數當選,得票數497萬,只比宋多30萬票,而連戰還是老三,得票率23.1%,得票數292萬,居然差陳水扁200萬票。

興票案之所以能發揮致命關鍵效應,主要是戳破對手「形象框架」,選前宋的形象做好做滿,說媽媽家廁所門壞了都沒錢修,但興票案一出,宋的形象立即崩盤,像氣球瞬間被 戳破一樣;興票案後來2015年以不起訴簽結,但敗選已不能挽回。這又顯示,選舉中搔癢式的負面攻擊不會有決定性影響,只是滿足選民偷窺慾而已,要出手就要一刀斃命。

2004年大選是鑑於2000年雙輸而形成的連宋合,連為正、宋為副,這是「三角形任何兩邊和,恆大於第三邊」的應用,要不是選前一天的兩顆子彈,當選的一定是連戰。

陳水扁第一任風評差,選前民調輸給連宋組合,李登輝憂心本土政權中斷,因此發起「228牽手護台灣」,在投票20天前的2月28日當天下午2點28分,北起基隆和平島南至屏東佳冬,人人手牽手串起人牆,提振綠營士氣,這是極艱難的選舉造勢活動,也只有李登輝堅強的意志力才能貫徹做到,國民黨應後悔開除李登輝;但決定性的影響還是投票前一天的319槍擊案,陳水扁與呂秀蓮在台南沿街拜票,於吉普車上被兩顆子彈打到,兩人雙雙中彈,當時人心惶惶,認為這是國民黨或阿共的陰謀,導致選舉翻盤。投票結果,陳水扁以50.11%得票率,贏了連宋的49.83%,陳水扁只贏29,518票,差距不到3萬票,兩顆子彈至今是個謎,但國民黨只能徒呼負負。

2000年與2004年大選給現在國民黨的教訓是,當自己是老三時,不要想會贏更不可能逆轉勝,即使拚到老二也無意義,一定要整合其他在野勢力,「聯合次要敵人,共同打擊主要敵人」,選舉是典型零和遊戲,結果是1或0,選贏是1,選輸是0,不管落選第幾名都是0,歷次選舉中又有幾個落選頭被提起被記得,即使被記得又怎麼樣。

民進黨贏了,藍或白都是0,這是目前發展的趨勢走向,也就是即使再努力,最後可能碰到的就是這個無奈的結局;但國民黨聯合民眾黨形成「藍白拖」,藍或白或可一搏,有一方贏了,組成聯合政府,雙方各取0.5,才是最佳的非零和結果,而從民調數據來看,這有極大的機會;在野勢力,形勢已遠不如人,卻只想拿1,不願分享,更互相廝殺親痛仇快,只會落得全輸的0。

給藍白頭人再複習一下幾何學,不等邊三角形,有一邊再大,只要其餘兩邊加起來,其長度一定超過最大邊,這是不會變的定律;再說一遍,請記得「三角形任何兩邊和,恆大於第三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