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大規模企業捐款調查出爐 企業平穩年捐250億 疫情下民間捐款不降反升破千億

  • Line

A A A
2022-06-24 19:00

(記者許玲瑄、單蔓婷/台北報導)台灣首次企業捐款調查發現,企業年度捐款至少250億元,而民眾捐款不降反升,金額高達1,097億元。

為更全面理解我國公益捐款行為,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責信協會24日發布最新調查報告《公益觀察2022:韌性與復歸》,進行我國首次大規模企業捐款調查。調查發現企業年度捐款至少250億元。而疫情下民間出現「自我調節能力」,捐款金額高達1,097億元。民眾捐款不降反升,打破了疫情衝擊影響捐款金額的直覺思考。而動物保護議題關注度呈上升趨勢,直逼身心障礙議題,超越過去以助人為主的傳統捐助想像。

去年我國民眾捐款總額高達1,097億元,較2020年成長3.3%,公益責信協會創辦人余孟勳特別強調民間捐款「積沙成塔」的能量。

他說,「企業雖然單筆捐款金額大,但總規模相對民眾捐款僅佔1/2或1/3」,即便納入企業捐款,目前台灣社會的捐款主體仍以民眾捐款居多。

與媒體報導或直覺想像不同,疫情之下雖然有部份年齡或收入族群的民眾減少捐款,但也有其他民眾自願加大投入,余孟勳稱「公益捐款的自我調節的能力,是風險社會的寶貴資產」。

企業捐款指由企業「直接捐出」,或以營業商店捐款箱、零錢捐、參與團體義賣與捐物等方式「間接捐出」的金額,不包含負責人個人出資成立基金會或公益信託捐款。

本次企業捐款調查證交所公開的上市、上櫃、興櫃企業共1,983間,有效樣本429間。這其中,275間企業過去一年曾有捐款行為,捐款中位數為10萬元至50萬元。

各產業平均捐款金額以金融業突破7000萬居於冠,傳統產業1000萬最低。金融業較早被強制要求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且長期接軌國際資本巿場潮流,不僅較有策略地投入公益,捐助議題也較多元。傳統產業則因其接觸一般消費市場少、建立品牌行銷的需求較低,捐款意願較低。

深究企業為何不投入公益捐款,近半數坦言為財務考量,其中「本身沒有餘力」佔32.5%,「受疫情影響收入」則有15.6%。另有1成企業提出,未捐款是由於「沒有足夠資訊」,這是未來公益組織可以爭取的對象。

逾8成企業表示捐款金額未受疫情影響,企業平均捐款金額最高為金融業,最低為傳產業。《公益觀察2022》

逾8成企業表示捐款金額未受疫情影響,平均捐款金額最高為金融業,最低為傳產業。《公益觀察2022》

細看個別捐款人圖像,30-39歲捐款人數雖沒有太大變動,但捐款金額較去年下降;而50至59歲的捐款人數則減少許多,余孟勳推測該年齡民眾即將面對退休壓力,受疫情衝擊最容易感到不安,「直接不捐了」。

「他們減少是誰來補位?」,70歲以上的長輩似乎更能體察社會需要,願意挺身而出,提升了捐款金額,補足變動的缺口。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動物保護議題上升趨勢顯著,甚至趨近身心障礙議題。

目前熱門議題的排名依次為:兒童及青少年(42.7%)、老人(16.4%)、急難救助(14.2%)、身心障礙(13.5%)、動物保護(12%)。其中老人與身心障礙族群的受關注度,較前一年相比下降5%左右;反之動物保護議題異軍突起,直逼身障議題,尤其無子女民眾對動物保護的關注度更接近2成(19.1%),超越以人為主的傳統捐助想像。

以捐款率來看,兒少仍然是募款的強勢議題。無子女民眾對動物保護的關注度高達2成。《公益觀察2022》

以捐款率來看,兒少仍然是募款的強勢議題。無子女民眾對動物保護的關注度高達2成。《公益觀察2022》

根據調查,有2成企業及3成民眾,願意關心特定議題、在意公益組織理念,這兩股力量建構的「策略性的公益」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

「並不是每個個體察覺風險和面對風險的邏輯是一致的」,余孟勳觀察到,集體行動的形成主要受整體社會價值影響,他說,「在經濟發達的17個國家中,只有台灣人會將『社會』而非『家人』視為最重要的人生意義」。

現代風險社會中,「無常」已成常態,調查發現,無倫企業或民眾捐款,皆呈現出一種自我調節的集體行動,在負面衝擊下,有人減少捐款、也有人增加付出,從而抵銷負面衝擊,余孟勳說,「價值脈絡和己體行動累積的信任基礎是極為寶貴的資產,是台灣公民社會最大的韌性所在」。

相關新聞:刻板印象讓青少年議題被邊緣化 捐款只佔兒童的1/4 台少盟:接住他可以影響他的人生


最多人看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