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讓青少年議題被邊緣化 捐款只佔兒童的1/4 台少盟:接住他可以影響他的人生
  • Line

A A A
2022-07-21 00:00

(記者許玲瑄/台北報導)公益責信協會的全台捐款大調查發現,兒少是大眾捐款支持度最高的議題。但若把兒童與青少年分開,青少年捐款僅佔兒童的四分之一,甚至也低於動保議題。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台少盟)認為,與弱勢有衝突的刻板印象,讓青少年議題不受青睞。

談到大眾對兒、少支持度的差距,台少盟副秘書長林于聖分析,青少年展現的叛逆,和追求有力、成熟的形象,都和公益服務中傳統「弱勢者」形象有所衝突;大眾認為青少年已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卻忽略成長是連續性的,「青少年仍有很多迷惘,不一定真的能保護自己」。

林于聖以性騷擾為例說,兒童被性騷擾是很嚴重的事情,但若發生在青少年身上,就會被檢討「當初為什麼不拒絕?是不是自願的曖昧?」,相對於兒童那樣百分之百的信任與保護,青少年受到傷害時,往往更容易受到質疑。

逆風劇團團長成瑋盛語重心長呼籲,如果可以接住一個青少年,就可以終止後面司法、社福體系需要付出的成本,希望大眾給青少年機會,並支持青少年服務工作。

公益責信協會統計,2021年捐款支持度最高的是兒童議題,而青少年議題支持度僅有8%。翻攝2022台灣企業暨民眾捐款調查報告公益責信協會統計,2021年捐款支持度最高的是兒童議題,而青少年議題支持度僅有8%。《菱傳媒》整理

青少年不喜被視為「受助者」和「弱者」 第三方機構缺乏吸引力

逆風劇團團長成瑋盛過去是高度關懷少年,現在則積極帶領逆風少年展開新的人生。他進一步指出,血氣方剛的青少年不喜被視為「受助者」和「弱者」,因此幾乎不會主動對外求援,且他們的改變和感謝很隱性,往往羞於展現,「在很多不敢說與壓抑下,導致大家無法理解他們」。

在家庭與學校支持性不足的前提下,第三方機構能讓青少年有歸屬嗎?成瑋盛提到,現在第三方多是社福機構,對不認為自己是弱者的青少年而言,這些地方吸引力不大,「所以更多人選擇到看似能夠保護自己、展現威風的幫派去」。

逆風劇團創辦人成瑋盛,期盼社會能看見逆風少年行為背後的需求。翻攝逆風劇團粉專
 
逆風劇團創辦人成瑋盛,期盼社會能看見逆風少年行為背後的需求。翻攝逆風劇團粉專

媒體污名化加重社會刻板印象 「一旦被這樣認定,他的人格也同化了」

台少盟曾對媒體報導進行分析,發現充斥許多將青少年標籤化的負面內容,例如「猴死囡仔」、「中二」、「8+9」等象徵「衝動」、「低抗壓」、「暴力」的形象。台少盟企宣公關組長楊睿德指出,「大眾逐漸習慣青少年與這些負面形象畫上等號」,加深對青少年的刻板印象。

成瑋盛強調,「青少年犯的錯,很多時候也跟社會給他們的標籤有很大的關係」,多數少年雖然行為叛逆,但內心是善良的,他們之所以表現得對一切都不在乎的樣子,甚至自己把標籤往身上貼,其實是學校與家庭的經驗所致,「不管怎麼努力,終究是大家眼中的問題小孩,於是就自我放棄」。

他提醒,「在教青少年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後,社會能不能給他們多一些機會?」否則,把青少年犯錯與人格扣連,這個孩子被負面認定久了,他的人格就真的被定型。

台少盟副秘書長林于聖認為,社會對青少年的刻板印象,讓青少年更孤立無援。許玲瑄攝
 
台少盟副秘書長林于聖認為,社會對青少年的刻板印象,讓青少年更孤立無援。許玲瑄攝

青少年的改變和感謝是隱性的 影響力卻是一輩子

台少盟和逆風劇團都不約而同提到,青少年服務團體的一大困境,就是外界對其服務量能的質疑。

林于聖苦笑直言,社政單位大概能理解實際狀況,「可是社會大眾很現實」,若要回答這些問題,也會陷入無限迴圈,「為什麼服務那麼少?是不是因為他特別難教?那為什麼我們要支持?」他從實務工作上看見,青少年敏感,若成長過程受到傷害,警戒心相對高,服務工作通常是漫長的陪伴。

他強調,雖然數據很直觀,但期待社會能重視服務的效力。青春期是人生探索的關鍵階段,「它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未來,放長遠來看,這時的投資效益是很高的」,林于聖也幫服務的青少年發聲,他們不是怕吃苦,只是需要機會、方向和支持,「否則過了這個階段,通常很難再改變了」。

成瑋盛投入逆風少年的服務多年,他認為,青少年一旦誤入歧途、進到司法體系,社會就更難給機會,於是只能在貧窮、犯罪、暴力的邊緣不斷流連,然後再傳給下一代,「若能在預防階段就把孩子接住,其實可以省下更多社會成本」。他希望大眾給青少年機會,並支持青少年服務工作。

相關新聞:首次大規模企業捐款調查出爐 企業平穩年捐250億 疫情下民間捐款不降反升破千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