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郁笙/綜合報導)川普政府近期提出「對等關稅」政策,以貿易逆差除以進口額的簡單計算方式,將複雜的國際貿易關係濃縮成單一公式。這種直截了當的計算方式雖然簡化複雜的貿易關係,但明確傳達美國解決長期貿易逆差的堅定立場。
政策公佈後引發市場震盪,於4月9日宣布對除中國以外的國家暫緩提高關稅稅率90天,主要考慮到國內企業的調適需求和國際貿易夥伴的強烈反應。
川普總統認為「貿易應該是公平的」、「外國占美國便宜太久」,這些說法聽起來合情合理,但對等關稅真的能解決美國長期以來的貿易不平衡問題嗎?
現實矛盾:關稅增加 貿易逆差仍在擴大
關稅僅是眾多影響貿易格局的因素之一,無法真正解決貿易逆差問題。即使美國從2018年開始對鋼鐵、鋁和中國產品徵收高額關稅(包括對約3,800億美元中國商品課徵25%的關稅),美國的貿易逆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持續擴大。2024年美國全年貿易逆差高達9,180億美元左右,而2025年1月的單月逆差更是創下1,30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這表明關稅政策無法有效改善美國貿易結構失衡,只是將逆差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指出,關稅政策存在矛盾:提高關稅雖然增加進口成本,但也推高美元匯率,導致美國出口競爭力下降。關稅可能在短期內減少部分進口,但美元升值會使美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變得更貴,削弱出口能力。最終的結果是,進口減少的同時出口也會下滑,貿易逆差的基本面難以扭轉。
根本問題:美國國內結構失衡
美國貿易逆差源於經濟結構的根本失衡,而非關稅政策所能解決。長期以來,美國社會的低儲蓄、高消費模式導致國內積累不足以支撐投資需求,需仰賴外國資金流入。這些資金流入在貿易帳戶上的直接體現就是持續擴大的貿易逆差。此外,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讓美國能長期維持貿易赤字而不會立即面臨經濟危機。
貿易逆差本身並不等同於不公平貿易,僅反映一國進口超過出口的價值。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美國持續存在的貿易逆差主要反映其消費主導型經濟體的結構特點,非貿易不公的結果。
國際應對:各國談判策略
面對對等關稅的壓力,各國紛紛與川普政府展開談判,提出多元策略,包括零關稅方案、擴大採購及增加對美投資等。然而,這樣的談判策略效果有限,同時也讓美方對不同國家的差異化要求。如越南提出零關稅後,川普政府仍要求打擊中國產品轉運。面對日本擴大天然氣與農產品採購的提議,美方轉而要求日本消除汽車安全認證標準等非關稅貿易障礙,這將直接觸及日本國內法規和既得利益團體。印度則承諾削減半數美國進口商品關稅,希望換取豁免。
這些談判舉措雖回應川普政府的期待,但能否真正解決美國貿易逆差問題仍存疑。美方對不同國家採取不一致的談判立場,時強硬時妥協,使各國對美國貿易政策方向感到困惑。
結語:臺灣與美對等關稅談判啟示
台灣對美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從2023年約為478億美元增加到2024年約739億美元,成為美國第六大貿易逆差來源。面對此挑戰,臺灣政府提出「零關稅、擴大採購、加碼投資、檢視非關稅障礙、打擊洗產地」等談判主軸,試圖緩解美國對臺32%對等關稅壓力。然而,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本質是「以逆差換讓步」的政治博弈工具,而非單純的經濟計算,臺灣需思考如何取得信賴,避免陷入『讓步卻未換得豁免』的困境。針對此情勢,建議三因應策略:
首先,積極處理美方關切的非關稅壁壘(如基改食品檢驗、金融業市場准入),並提出時程表換取關鍵商品出口豁免。其次,強化出口管制合規機制,防止低價傾銷商品違規轉運,更重要的是協助企業完善原產地證明系統,降低可能誤觸風險。其三,在擴大美國投資爭取中間財貿易豁免。由於供應鏈緊密連結,臺廠赴美投資必然帶動零組件出口,關鍵在於如何維持供應鏈完整性,同時避開貿易逆差紅線。臺灣需認清川普關稅政策本質,調整策略以減輕衝擊,同時維護經濟利益。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