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郁笙/綜合報導)川普總統宣布4月2日啟動「對等關稅」,針對被認為「佔美國便宜」的貿易夥伴。根據「公平互惠計畫」備忘錄,這項政策將基於五大要素制定關稅:對美產品徵收的關稅、增值稅、非關稅壁壘、匯率操縱及其他不公平措施。川普將「對等」包裝成公平的保護主義籌碼,將重寫國際貿易規則。
美國總統川普在4月2日「解放日」的美東時間下午4時(台灣時間今天4月3日清晨4時)公布對等關稅措施,台灣對等關稅為32%。
表面上,川普強調「公平貿易」,要求各國對美國產品的關稅,須與美國對其課稅「對等」。然而,深究其策略與邏輯,所謂「對等」,事實上為包裝成公平的保護主義籌碼,有可能重寫全球貿易規則。
「公平」的假象:選擇性數據與雙重標準
「對等」關稅政策實際上無法實現真正的貿易對等。各國關稅是在多邊談判下,考量各國的貿易條件和市場狀況而制定的綜合商品關稅率組合。因此即使設定 “對等”關稅,對不同國家的實際影響也會有所不同。以印度為例,其對美農產品關稅高達39%,美國僅收5%。若美國調高至39%,對兩國市場影響將截然不同。
川普政府宣稱美國在全球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但這種說法經不起嚴格檢視。WTO 2024年報告顯示,美國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約2.2%,確實低於許多國家,但日本(1.9%)與台灣(1.7%)的關稅反而更低,卻仍被列入「骯髒的15個國家」。
川普團隊刻意挑選單項數據,同時忽略美國自身保護措施。他們批評歐盟10%的汽車關稅,高於美國對歐盟商品課徵的2.5%,卻不提美國對和運動休旅車(SUV)徵收高達25%的關稅,以及大量非關稅壁壘和補貼,包括反傾銷措施、產業補貼和「購買美國貨」計畫。
談判策略:「關稅大棒」與兩階段實施
川普政府已放棄逐一單品項談判,並可能不會立即實施關稅。新策略是向各國提出較高的「對等關稅」清單,迫使貿易夥伴談判降低關稅,不願配合者將面臨更高關稅。對等關稅實質上成為談判工具,以美國期待的互惠基礎進行雙邊協商。
在精準談判與關稅收入間取得平衡成為關鍵考量,促使川普考慮「兩階段」徵稅:先徵收緊急關稅籌集資金,用於未來減稅計畫;並在政府完成對貿易夥伴的調查後,再啟動更多關稅,再建立更穩固的法律框架實施「對等關稅」政策。
印度案例:談判模式的雛形
印度已成為對等關稅政策的首個談判試驗案例。印度對美國商品徵收的關稅明顯高於美國,簡單平均稅率為17%(美國為3.3%),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為12%(美國為2.2%)。
面對關稅威脅,印度表示願削減55%美國商品的關稅,特別是農產品。兩國同意在2025年秋季前達成協議第一部分,目標2030年實現5,000億美元雙向貿易。印度在對等關稅在讓步同時,尋求美國在服務業和簽證方面的回報,這可能成為其他國家的談判範本。
貿易夥伴的應對之道:讓步與風險評估
貿易夥伴國需考慮幾個策略面向。首先是法源基礎問題,若基於《國際緊急經濟權力》,關稅可能迅速實施;若根據1930年關稅法第301條或第308條,則需更長行政流程。這意味著4月2日的聲明可能更多作為談判基礎,而非立即徵收關稅。
其次,各國如何讓步?許多國家在最惠國原則下仍對特定商品課徵高關稅,主要因為產業保護或政治考量。例如台灣的農產品。即便獲得國內產業認可,下一個問題是減少美國關稅多少。如果不在雙邊協定框架內談判,還需考慮降低關稅後可能面臨的其他競爭,例如歐盟若將美國汽車關稅從10%降到2.5%,新增的競爭壓力可能來自美國品牌以及日本和韓國等其他國家。
第三,對等關稅可能與非貿易議題掛鉤,如國防經費或邊境安全等。第四,貿易逆差能否有效削減,若無法改善,仍可能面臨川普的關稅威脅。
經濟民族主義的新包裝
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是經濟民族主義的新包裝。雖然政府成員都認為目標是為美國產業和工人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但這種「公平」由美國單方面定義。對等關稅挑戰了最惠國待遇原則,可能導致全球貿易體系碎片化,各國被迫與美國進行雙邊談判。
政策落實取決於內閣團隊的共識。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要求貿易夥伴「達成協議」,而貿易代表葛里爾傾向先調查再徵收關稅。這反映了川普政府內部在立即施壓與法律合規性之間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