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大澂/綜合報導)去(2023)年5月台南一名3歲女童遭撞死,點燃民眾對「行人地獄」的怒火,也催生《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法迅速三讀通過。但一年過去了,根據交通部最新統計,今年第一季行人死亡人數119人,竟然比去年同期增加16人,增幅15.5%,其中又以新竹市、台中市增加最多。為了擺脫「行人地獄」的污名,道路上的難題,兩縣市做了哪些努力?
時間回至去年初,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點出台灣恐怖的交通亂象,形容是「行人地獄」;瑞士外交部官網也曾描述來台旅遊,「不小心走在斑馬線上都會身亡」。藉由外國人的眼光看台灣交通,將台灣的交通亂象提升至國際層面,一股重視行人安全的氛圍,漸漸在台灣成形。
休旅車輾斃台南女童 成全國矚目案件
去年5月8日,台南一名38歲的李姓母親牽著3歲女兒,走斑馬線穿越成功路口,遭杜姓孕婦駕駛休旅車左轉撞上,由於肇事駕駛路口未減速,撞擊力道大,造成母女雙雙捲入車底,雖然母親傷重幸運活下來,但3歲女童遭車輪輾過頭部,送醫仍宣告不治。
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因為這場車禍慘死,原本已醞釀中的氛圍,找到了引爆的破口,這起原本只是地方性的社會新聞,頓時演變為全國矚目的案件。洗刷「台灣行人地獄污名」,當時成了最大聲量。
在民氣可用下,立法院迅速三讀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34條修正案,去年6月30日起,只要斑馬線上有行人,不停讓將處1200元至6000元罰鍰;若是不停讓行人致人受傷或死亡,駕駛人還應負刑事責任且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且吊銷駕照不得再考領。
第一季行人死亡突增加 民團:交通改善不夠快
由於「行人安全」受到重視,根據道安資訊查詢網統計,去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3023人,確實比前一年減少41人,行人死亡人數380人,也年減14人,創下16年新低。
不過,今年第一季交通死傷數據,又出現轉折。根據交通部日前最新統計,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數為772人,其中行人死亡人數達119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6人,增幅15.5%。進一步分析發現,行人死亡人數增加最多的縣市,分別是新竹市和台中市,其中新竹市較去年同期增加11人,台中市則增加9人。如果以肇事原因來看,在路口主要是車輛不停讓行人;在路段多是行人未依標線或標誌穿越道路。
為什麼行人死亡人數會突然增加?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劉成謙受訪表示,顯見交通改善的速度還不夠快,另外鬆綁汽機車微罪不記點,可能也是原因,加上整體交通弊病已久。不過,他認為,短期數字增加,只能以個案視之,還是要看長期趨勢。
竹市坦言缺乏人行道規劃 高虹安爭取8.6億改善路口
至於被交通部點名的新竹市,有什麼樣的作為?市府表示,警方除了持續加強取締交通違規之外,還增加科技執法設備,用於取締路口闖紅燈、違規轉彎與違停等,以及首度取締「騎士違規行駛人行道」。
但新竹市政府也坦言,市區道路長期缺乏人行道規劃,因此,市長高虹安去年已積極向中央爭取補助,改善通學步道、實體人行道、路口安全,以及易肇事路口,迄今已獲總經費8.6億元,希望全方位改善全市101處路口。
此外,配合交通部推動「行人專用時相」,亦即設立在交叉路口的紅綠燈,讓行人綠燈同時亮起,期間行人能以直行、對角線等方向穿越路口,不需與任何轉向的車輛爭道。新竹市政府指出,除了原來17處路口設置行人專用時相,會再評估分析交通數據,另外增加7處行人專用時相的路口,確保行人能安心走在斑馬線上。
議員批竹市被打一巴掌 籲提出專案檢討
不過,新竹市議員劉崇顯仍透過臉書批評指出,市府多次宣傳行人安全,甚至錄製節目說要告別行人地獄,但第一季行人死亡卻是所有縣市增加最多,無疑是打了市府一巴掌。
劉崇顯要求市府應該提出專案檢討,並宣示與交通權責無關的單位,不能再插手實質影響市府的交通決策。他舉例,新竹市西門國小當初新設保護行人的「槽化庇護島」標線,後來就在民政處會勘下遭到塗銷,這些都會讓新竹在改善行人地獄的努力上功虧一簣。
至於,另一個行人死亡人數後段班的台中市,近年來推動的是「人本交通」,盤點學校、醫院、商圈、國民運動中心,以及公共運輸場站等多處行人通行量大的路口,並優化台中交通環境。投入的預算也連年增加,去年逾8億元,今年更編列超過13億。
台中市府表示,目前已完成設置行人庇護島196處、退縮行穿線126處、標線型人行道131條、綠色斑馬線628處、行人號誌1969處、行穿線照明燈20處,以及127處行人專用時相和310處早開時相。
台中行人死傷六都之最 議員要求增設早開時相
不過,市議員謝志忠、王立任等人,5月6日在議會聯合質詢,直指台中市去年行人交通事故死傷人數,不但是六都之最,也是唯一倍增的縣市,兒童死傷同樣是六都最高,因此,強烈要求市府盤點全市各路口,增設讓行人優先通行的行人早開時相,並以學區為優先。
王立任提到,目前梧棲、石岡、外埔、和平等4區的學校附近,至今還沒設置行人早開時相,設置標準也沒有統一規定。他建議交通局應該要建立準則,才能避免各路口因設置標準不一而有所差異。
更多政策追蹤報導:
政策追蹤系列/直逼上市公司營收!去年詐騙財損88億超驚人 桃園詐騙案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