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可及/資深政治記者
大陸漁船越界到金門海域捕魚,我海巡艦艇前往執法,結果造成大陸漁船翻覆、兩人死亡意外,已升高為兩岸新一波的衝突。最新發展,是陸方派人將兩名生還的大陸漁民接回,海巡署和金門地檢署則表示「沒有執法錄影」。另外,已有大陸海監船駛入金門水域,與我海巡艦艇對峙,等於落實陸方「不承認金門禁限水域」的說法,衝突有激化趨勢。
在事件發生的前幾日,兩岸對於此一事件的處理都還算克制。雖然陸方對此事件表示譴責,並表示不存在金門禁限水域,並且還有陸海警船登上我觀光船登檢,但當時陸方船隻的巡弋、登檢範圍,都仍在金門縣禁限水域外。而過去對大陸採取強硬態度的蔡政府,也並無太過激烈的發言,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表達「傷害人民感情、不符兩岸利益」的說法,更是歷來兩岸衝突時,民進黨官員少見的溫和態度。
然而事件發展,顯然並不像是民進期待的這麼容易「翻頁」。北京已將此事件定性為「致兩名漁民遇難惡性事件」;兩名生還漁民返回大陸後,央視也一反之前低調態度,第一時間就對其中一名漁民專訪,他也控訴我海巡執法過程不當。而對岸網路,業已出現指我海巡是「海盜」的言論。種種操作下,都不是往盡速平息此一事件的方向走。美國白宮亦對此事件做出評論,重申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立場,顯然也是看到了此事件確實存在「擦槍走火」可能。
與近年兩岸諸多糾紛衝突不同,無論禁止台灣農漁產品進口、陸方對台灣的旅遊禁令,或者是疫情緣故導致的兩岸直航中斷,台灣不是「受害」的一方,就是師出有名,有一定的政策合理性。然而此次事件,情況卻完全不同。儘管是大陸漁民違法在先,但因為我海巡艦艇執法造成漁民死亡是不爭的事實。台灣是否能站穩「理」字,不無疑義。
而最關鍵的是,由於海巡署拿不出執法錄影,就注定讓此事件變成「各說各話」的局面。而「沒有錄影」的說法,本身也充滿蹊蹺:就算海巡艦艇沒裝設監視器,事發突然海巡人員也來不及拍攝,難道在第一線執勤的海巡人員竟沒有配備密錄器?也因此,連國內輿論也高度質疑,這就是海巡署版的「國防布」。到底是沒有錄影?或者錄影了不敢拿出來?
在事態演變為各說各話的情況下,北京如要透過更強勢、激烈的手段迫使我方就範,也不讓人意外。事實上,發生在2013年的「廣大興28號事件」,當時的馬政府,就已經示範過如何用逐漸強硬、升溫的手段,迫使菲律賓就範,從而達到我方要求懲兇、道歉、賠償、合作司法調查並簽訂執法協議的目的。
當時事件的最高潮,是馬政府不但祭出停止菲律賓移工來台等經濟制裁,還強勢派出海軍和海巡艦艇前往爭議海域護漁,幾乎就是「砲艦外交」的展現。而自知理虧又沒有籌碼的菲律賓,也只好就範。現在的問題,就是當時我方政府發動的經濟與軍事雙重行動,會變成由大陸發動,出現在金門水域甚至台海嗎?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台菲之間除了漁權糾紛,其實並無太大的潛在軍事衝突背景。但兩岸情況並不相同,歷經蔡政府八年執政,兩岸關係本就已經低盪到極點,全球也將台海視為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的熱區之一。而大陸目前經濟情勢不佳,則加深其對外行動轉移焦點的動機。而一但對岸民眾的民族情緒被掀起,後果更不堪設想。
在此情況下,竟還有我方「高階國安官員」向路透社表示,陸方此舉只是為了向新當選總統的賴清德施壓,並無將此升高為「國際事件」的意圖。不知是國安官員真的掌握對岸動態,或者嫌對岸不夠強硬?還是太過自我感覺良好?
在2022年裴洛西訪台後,大陸宣稱「海峽中線」不存;如今又告金門不存在「禁限水域」,已可說是步步進逼。而截至目前為止,我行政、司法的調查又等於給了對岸加強施壓力道的藉口。稍一不慎,確實可能存在軍事衝突的可能。
如今正值蔡英文、賴清德新舊政府交接之際,下一步要怎麼走,至關重要,更考驗民進黨國安團隊的應變能力。如果還只想用這次事件操作「反中」情緒,意圖獲取政治紅利,誤判還是小事,但後果的嚴重性,恐怕不是任何人可以承擔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