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東吳大學全球華商研究中心諮委
海巡署驅離大陸快艇釀2死,兩岸爭議重回金門協議的歷史地景,大陸國台辦兩度以發言人名義聲明,先講感情後講法;去年對台貿易調查,國台辦先預告將有調查結論,兩天後則公開為商務部背書。這些事件涉及跨部門,國台辦的出手有節奏,看得出其協調角色,兩岸官方如今不談判、不往來,要解讀大陸對台作為細節中的關鍵,仍得藉助前朝經驗,馬政府時期賴幸媛擔任陸委會主委,創建陸委會脫掉白手套直通國台辦的機制,她的經驗可以是專業者的教科書。
賴幸媛、林庭瑤合作出版〈鑄劍為犁:賴幸媛的兩岸談判秘辛〉,看這本書可以先跳過一開始的圖像輯。攝影品質極好,但超量的照片,讓一般讀者有錯覺,像是政治人物的公關書、為了選舉的著作;更像是總結一段生涯的畢業紀念冊,當事人自己回味用。若進入本書文字,成長經驗部份有台灣人少有的經歷,賴幸媛1984年便赴陸田野研究,以外國人身分在友誼商店用美金的同時,她與北京居民同住公家宿舍,吃飯用糧票,在公共澡堂用洗澡票。文字裡任職陸委會主委時的秘辛,對專業工作者而言,更是全面且綜合的詳盡記錄,不得不參考的工具書。
作為陸委會有史以來任期最久的主委,馬英九政府與中國大陸簽署的協議多半在她任內完成,賴幸媛的視角是權威的註記,而媒體人林庭瑤的文字有時事的敏銳,書中常提醒今昔之比,固然美中台局勢劇變源自台灣的換黨執政、川普的逆全球化…但當下兩岸互動的幽微處,有些鋩角仍要溯尋到馬英九、賴幸媛團隊與陸方的較勁。
或許這真是賴幸媛政治生涯的畢業紀念冊,從公職退下、離開駐WTO常任代表職位迄今7年多,除了出席張榮豐的〈無煙的戰場〉新書發表,她不曾在政治公開場合露臉,就公共事務發言對媒體發言也不到5次,多與ECFA、WTO相關。離開官場後就遁隱,但她的名字在某些時刻仍浮現於政治內圈的討論,2020年大選她婉拒不分區立委的提名,2023年末,有陣營期待她擔任要職,不分區立委一職一併被提及,賴幸媛仍沒重返政壇。而被媒體公開看到的,侯友宜主張兩岸談判必談人權的記者會上,賴幸媛因為處理母親後事沒出席,仍以書面文字表支持。賴幸媛發言有限,只針對兩岸經貿與人權,因這與其專業有關;名字在大選時刻被提及,也因為就專業歷程,賴幸媛的確是個可以讓政黨、陣營拿得出手的牌,有政黨視其為重要資產。
很多秘辛不會寫在公文書,不是依照保密法規核定的密件,此書一開始,就揭露馬英九當初找賴幸媛,一位國民黨的局外人,擔任陸委會主委的原因,馬英九不願意讓黨內諸多力量插手陸委會,找她意謂著與既定勢力抗詰。書中提到金溥聰用制衡一詞解釋馬用賴的意義,這名詞原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的節制與平衡,黨外時期民主運動用來強調在野對執政的監督,在金溥聰的口中,則明顯可以聞到,馬英九對國民黨的真正看法。
秘辛不限於國民黨,賴幸媛發現蔡英文竟然接受「一國兩制」、「台灣地位港澳化」的表述。在WTO關於台灣入會的文件上,有段陷阱文字,等於宣告台灣自己不反對「一國兩制」、「台灣地位港澳化」,並讓此概念成為正式的國際法文字,當時經濟部,包括「實際執行入會談判的經濟部國貿局顧問蔡英文,對這段陷阱文字並未表示不同意見,也沒有提醒府院高層。」差點造成台灣在國際組織裡同意「一國兩制」的法律先例。
這本書更多的部份是談政策而不是政治,如同任陸委會主委時賴幸媛是馬政府「政治的外圍、政策的核心」,賴幸媛揭露的內情多涉及公共政策,不見官場恩怨,有章節著力甚深談兩岸經貿協議,其中討論的幾個概念,「經貿自由化」不能訂期程、經貿「制度化」對比「正常化」的差異…自以為兩岸專家者應該參考。兩岸關係與台灣生活太密切,所以人人都可談,名嘴盡是專家,看了賴幸媛的書便可理解,博士、教授也常把基本事實、規定搞錯,以致於ECFA簽訂時就高喊「十年必須完成全面自由化談判」,10年到了,又高喊「談判未成ECFA自動中止」。看賴幸媛談昔日推動ECFA,才能理解,以近日的大陸貿易調查為例,陸方不管就ECFA規定或WTO規定,都有站穩法律腳步的論調,對比大陸拿著「ECFA玩ECFA」的專業行事,台灣官方沒有引用ECFA裡對我有利的安全閥,官員演民粹只是高喊提告WTO。
相較歷任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經歷最特殊點,她與社運的淵源,但書裡沒有點名任何社運人士,或許因為社運界講究與各政治陣營若即若離,拒絕當政黨的附庸,賴幸媛不想牽累社運朋友,但社運朋友在賴幸媛公職生涯中的影響與協助,書中可見軌跡。
兩岸制度化協商的濫觴是金門協議,源自於當時台灣警總措施失當,導致大陸漁民40多人悶死、淹死,但此後兩岸帶著白手套協商斷斷續續,一直到馬英九執政制度化協商重新登場,兩岸趕進度,頻繁談判,這是賴幸媛主掌陸委會的最重要任務,難得的歷史機遇,如此密集繁重的事務性協商,以前不曾有,以後即使兩岸恢復官方對官方互動,面貌也不會一樣了,因為所謂「兩岸現況」已有變動,兩岸政府一接觸,馬上就是深水區。
好像近日新映的熱門戰爭劇集〈空戰群英〉(Masters of the Air),關於這段二戰故事,原著作者Donald L. Miller教授在書裡有精確的歷史定位,以平民居所、軍備工廠、基礎建設為目標的大規模轟炸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沒有轟炸戰機,當然沒有此戰術,二次大戰後,有了核武、飛彈,以後也不會有千架轟炸機群臨空投彈的場面了。賴幸媛的歷史機遇,也是那幾年陸委會、國台辦官員衝鋒陷陣擔任海峽群英的時空背景,這本新書可以看到許多操心操力的身影,不管他們有無被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