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視角/以巴衝突擴大區域風險 中俄表面當「和事佬」私下挑撥離間

  • Line

A A A
2023-10-12 00:00

(記者王秋燕/綜合報導)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團體哈瑪斯10月7日向以色列發動聯合攻擊,發射數千枚火箭攻擊以色列中南部,還有數十名恐怖分子攻破邊界進入多個社區,擄走以色列平民當人質。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宣布,國家已進入全面戰爭狀態,誓言消滅哈瑪斯,這場戰事將改變中東。

親伊朗勢力是否與以國爆發衝突受關注

以色列軍方11日正全面逼近南方的加薩走廊,要實現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消滅哈瑪斯(Hamas)的承諾。在北方邊境區域,以色列軍方也以火箭砲、飛彈回應黎巴嫩、敘利亞的迫擊砲攻擊。

以色列國防部於11日發布的遭哈瑪斯擄走的人質、死傷以色列軍民,以及攻擊加薩走廊目標的概況。翻攝Israel Defense Forces 臉書

西方政治媒體「Politico」、美國《時代》(Time)雜誌都預期,目前仍無法排除伊朗民兵組織,以及親伊朗的什葉派勢力是否將與以色列爆發衝突,區域風險或許將進一步擴大。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一致力挺以色列,但中國、俄羅斯則試圖保持中立,兩國不譴責以色列、巴勒斯坦,僅要求雙方克制,並延續一貫的外交立場,稱最佳解決衝突方案就是讓巴勒斯坦建國。

但西方媒體多認為,中國、俄羅斯並非真的要在中東衝突升溫局勢裡保持中立,事實上,看似中立的態度下隱藏的搧風點火功力,已快超過西方國家應對能力。

中伊關係好支持巴勒斯坦建國有目的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今年6月中旬接見來訪的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Mahmoud Abbas),雙方不僅建立中巴戰略伙伴關係,習近平更表態願意推動巴勒斯坦、以色列和談。

政治媒體「The Diplomat」分析指出,中國支持巴勒斯坦主要是為了鞏固中國在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而這是強化抗衡美國勢力最有效的一張牌。在當前美國強力支持以色列情況下,中國也強烈表態支持以色列並不會有任何好處,反倒是貫徹以往外交立場,支持巴勒斯坦建國更符合中國利益。

伊朗在哈瑪斯向以色列發動攻擊後,否認與該行動有關,但讚賞且肯定哈瑪斯此舉,強調支持對該區域「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抵抗。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美國白宮不具名官員指出,哈瑪斯無疑獲得伊朗的「資助、裝備和武裝」。

中國與伊朗有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兩國在2021年簽署為期25年的「全面合作計畫協議」,這一夥伴關係涵蓋能源、安全等領域,中國將提供數十億美元投資以加強兩國軍事和安全合作。在中國牽線下,伊朗與宿敵沙烏地阿拉伯同意恢復外交關係。

與此同時,美國也同樣積極推動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外交關係進一步改善,並藉由推動「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ndia-Middle East-Europe Economic Corridor)與「印太戰略」,以及與美國經濟連為一體,企圖阻擋中國、俄羅斯和伊朗形成的「反美聯盟」。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接受自由亞洲電台訪問時說:「中國不會直接參與、策劃和運作中東地區衝突,但是中國的『如意算盤』是希望找到某些邊緣代理人進行代理人戰爭,因為能夠在背後暗中進行挑撥,同時表面上公開在聯合國做『和事佬』」。

不過,中國當局不願譴責哈瑪斯,不少網友一度在社群媒體貼出大量支持哈瑪斯攻擊的文章,甚至有人再提到2006年以色列轟炸聯合國駐黎巴嫩維和部隊觀察站,造成1名中國維和人員和4名觀察員不幸遇難的事件,並指「以色列欠我們的血債國人應該銘記」,不少貼文被以色列媒體翻譯後揭露,已迅速導致以色列對中國看法惡化。

納坦雅胡原本預定10月訪問中國,但以色列媒體多預估,納坦雅胡在當前局勢下將不會前往。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范鴻達教授接受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訪問時說:「這次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與以往不同,中國的中東外交能力正備受考驗。」

哈瑪斯攻擊以色列正值普丁生日

外界可能多注意到,哈瑪斯於10月7日對以色列發動攻擊,恰巧是「贖罪日戰爭」滿50年之際,但事實上,當天也是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的生日。而俄羅斯一直在討好伊斯蘭激進份子,俄國媒體在9月12日報導,哈瑪斯領導人哈尼亞(Ismail Haniyeh)訪問莫斯科,與俄國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會面消息。

不具名的歐盟外交官向「Politico」指出,這應該是普丁收到最好的生日禮物,因為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得不把焦點轉向中東,分散對俄烏戰爭的注意力。

「Politico」報導稱,克里姆林宮宣傳已開始散播這樣的說法,「中東戰爭是俄羅斯的勝利,而烏克蘭的資金將會枯竭」。

以色列外交部11日公布,哈瑪斯在突擊以色列行動中無差別攻擊各國人士,包括1名中國人遭擄走,1名俄羅斯人遭殺害。翻攝Israe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s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