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專欄/藍白合,選民買單嗎?

  • Line

A A A
2023-10-03 00:00

鄭自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柯陣營拋出藍白合的條件是民調領先者出線,輸的人則退出選戰,這是柯文哲個人或民眾黨主觀認知,但選民會買單嗎,可不能用比大聲方式決定輸贏,且來思考選民的投票行為。

選民投票的考量當然千百種,但理論就有化繁為簡的本事,美國的研究認為美國人選總統,有三種思考模式:
•政黨導向
•政見導向
•候選人導向

台灣選民有沒有類似的思考模式?政黨導向當然有,很多深藍深綠的鐵桿子選民,自己政黨推出不合意的候選人,也會含淚含恨投給他,民進黨推動同婚,完全牴觸基督教基本價值,但2020年大選,大部分基督教長老教會教徒仍然票投蔡英文;更早的1994年台北市長與議員選舉,新黨氣勢最旺,台北市遍地黃旗,新黨推出很多知名度低的議員候選人,都幹掉國民兩黨的老將;只要搖對旗子就會當選,無論張三李四香蕉芭樂,這就是政黨導向。

台灣人有沒有政見導向?當然沒有,去問10個選民為什麼投這位候選人,大概有8個會說是政見,但再問下去,2020年無論票投蔡英文或韓國瑜,大概都答不出他們的政見;1992年美國總統大選,除共和、民主兩黨外,還冒出一個獨立的候選裴洛,他們共同關注點是要解決當時美國經濟困境,但3個人處方完全不同,A說加稅、B說減稅、C說既不加稅也不減稅,經濟問題何其困難,選民哪有分辨能力誰對誰非;台灣總統候選人可聰明多了,政見就是私大學生補貼學費、老農增加津貼,果然「撒幣」一了百了,簡單明瞭。

第三是候選人導向,台灣人最熱衷,當年馬英九穿短褲跑步,瘋迷多少婆媽,就是這種現象,柯文哲沒有老人票,因為這些社會歷練過的人,看不慣柯文哲沒事就搔搔頭,望之不似人君,所以現在候選人都在忙著「人設」,裝模作樣給選民看。

美國是兩黨政治傳統,選民抉擇比較單純,但台灣不一樣,這三種導向當然無法完全解釋台灣人的投票行為,台灣人很多是人際網絡導向,有人際關係的牽連票就投給他,人際關係延伸的就是利益,期待候選人當選後對支持者的回饋,早期所謂的「包娼、包賭、包工程」,就是當選後搖身一變變「包公」;卜大中對此有生動的描述叫做「屁股決定論」,位置或好處決定支持對象,卜大中另一個叫「生殖器決定論」,也就是本省人投本省人、外省人投外省人的血緣決定論,經過數代的族群融合,這個現象已經很少了。

台灣人還有一個特殊的投票抉擇,叫「賭爛票」,AB兩人競選,選民討厭A,就不分青紅皂白是非善惡,投A的對立面B,不管B是阿貓阿狗,投B教訓A,這種奇怪的現象,不知道能不能算「台灣奇蹟」或另類的「台灣之光」。

選民的投票行為何其複雜,不能以現在民調數字柯侯相加大於賴,就表示藍白合一定會贏,當然藍白分一定輸,但藍白合要贏,要考慮彼此互補性。

藍白合要贏,儘管很難但至少要努力做到1+1=2,並經由合創造贏的氛圍,爭取「西瓜票」,創造1+1≧2,柯文哲和侯友宜各有鐵票,因此說「輸的人則退出選戰」是自斷手臂的餿主意,不值一評;但比民調倒是思考的方式之一,但民調不能只問受測者總統票投誰,還要問第二選擇是誰、最賭爛的誰;統計時還要細分柯文哲和侯友宜個別的支持者中,第二選擇是誰、最賭爛是誰;除民調數據外,還必須思考兩黨立委候選人能創造多少的胡蘿蔔效應,讓胡蘿蔔(立委候選人)帶著驢子(總統候選人)向前衝;從量與質的綜合數據方能研判誰出線最有勝算。

至於民調時間,以郭台銘公布連署數據後才舉行為宜,連署有沒有過、人數有多少,都是選民投票考慮的重要因素,郭再不濟也有7%的支持度,換算選票就有百萬票,在野整合的拼圖,缺郭老闆這塊可不成。

合作都未必會贏,要贏,一定要坦誠相見,不能「人前手牽手、背後下毒手」;當然坦誠相見是說得容易做得難,早年選舉,黨外人士選輸後常會感慨「台灣人放尿攪沙未結凍」,現在這種現象似乎沒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