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集專欄/藍白合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 Line

A A A
2023-10-02 10:22

余可及/資深政治記者

對於現在總統大選的情勢,越來越明確的事實就是不管什麼民調,賴清德就是穩定領先;而只要藍白可以合作共推人選,無論是「侯柯配」或「柯侯配」,都幾乎可以穩操勝券。這個答案眾所皆知,藍白合作共推總統組合,卻顯得越來越困難。「有答案卻不答題」,成了無法解決的尷尬場面。

對於為何「藍白合」這麼困難,目前坊間至少有四種不同說法:第一種,是國民黨「誰能代表說」;國民黨中央是朱立倫決定,總統候選人是侯友宜,到底誰能代表國民黨/侯陣營與民眾黨談判,國民黨自己都搞不定,當然很難讓柯文哲信服。

第二種說法,是「朱立倫考量權位說」。這種說法,將整合的絆腳石指向朱立倫,認為朱立倫因為考量選後自己的權位安排,對行政院長有私心,因此不願釋出這個位子和民眾黨談判,使得所謂的藍白合作,只能以「侯正柯副」做考量。

第三種說法,則是「金溥聰鷹派說」。此一說法,聚焦金溥聰是藍營堅持「侯正柯副」的主要人物,但也因為這個堅持,使得柯文哲卻步不前;加上侯友宜也不願退居副手,因此在民眾黨傳話時,始終只能以「侯正柯副」為前提來談。

第四種說法,是說藍白合作的絆腳石是在民眾黨,而非國民黨。而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黃珊珊。自從政以來,不管在親民黨或民眾黨時期,黃珊珊就是「寧可與民進黨合作,也不和國民黨合作」的代表性人物。此次藍白合作,也傳出黃珊珊是白營內最反對合作的鷹派,以其對柯文哲的影響力,才會使得藍白合作始終停留在「放話」階段。

到底這四種說法何者為真?從邏輯上看,這四種說法都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也都有各自的破綻。可是無論是可信度或者破綻,其實都並不重要。關於藍白合作,重要的始終只有二件事:第一,是藍白間的互信程度;第二,是藍白間的戰略目標是否一致。

先來談互信。民眾黨內除了沒有多少實質影響力的前秘書長謝立功,平心而論,黨內核心和國民黨有淵源的人不多。反過來看國民黨,也是如此。因此不管怎麼談,在不具備充分互信的情況下,雙方都認定對方心懷鬼胎,一個怕合作後對方吃掉自己,一個怕合作後自己會崩盤,如此一來,又怎可能有任何「合作」的實質進展?

至於戰略目標方面,國民黨希望合作,是以「下架民進黨」為大前提;至於民眾黨,最主要的戰略目標卻是立委選舉「三黨不過半」,下不下架民進黨卻不是最重要的。因此總統之戰,柯文哲「輸得起」,國民黨卻「不能輸」。在彼此戰略目標不同、甚至國民黨敗選、崩盤可能讓民眾黨得利的情況下,民眾黨為何一定要合作?更何況是「侯正柯副」的合作?

更進一步看,無論是互信問題或者戰略目標問題,藍白合作的絆腳石其實都只有一個,就是「政黨與個人的本位主義」,也就是「自私」。那三個國民黨的絆腳石說,牽涉的有侯友宜、朱立倫、金溥聰等人,但國民黨仍在以政黨利益、自己權位為考量的,何止這些人?反過來看,即便黃珊珊對柯文哲影響力再大,若不是符合柯文哲的政治利益,他又怎可能迎合「主戰派」觀點?

所以才會說,那四種「藍白合阻礙說」,究竟何者為真並不重要,因為真相很可能和「東方快車謀殺案」一樣:受害人之死,不是一個人殺的,而是合眾人之力;進一步探究,也不只是合眾人之力,而是受害人自找的。藍白合不成,不是單一的個人或政黨造成的,而是每個本位主義的政黨或個人,都捅了一刀。

不過話說回來,「嫌貨的才是買貨人」,現在藍白合的各種傳言、公開說法,並不代表藍白合真的合不成,只能說合得成或者合不成,現在算是到了最後的緊要關頭。惡言相向,可能是無法合作的前兆,也可能只是互相喊價的過程。而最後結果是什麼,也就決定了這場總統選戰的倒數計時,到底是不是「垃圾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