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專欄/美方認定賴侯柯沒章法?AIT是洩密如漏水的傳令兵

  • Line

A A A
2023-07-17 00:00

施威全/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博士

如果說台灣不歸北京管,中國大陸不該對台灣大選說三道四,美國AIT也非台灣總督府,2024大選結果若符合美國期望,對台灣真有利?美國真能影響台灣的每張選票?到底誰是「美國」?媒體報導「美方」關心侯友宜、賴清德的大陸政策,這個「美方」真的代表美國行政部門的集體意志?

風傳媒報導藍營要角的說法,認為在華府的心證裡「侯友宜負面印象定型 美憂柯文哲不穩定、讓賴清德補考」,這個「華府」層級能有多高?

侯友宜的兵役政策風波後,有藍營要角說「講好聽一點AIT的態度是表達關心、關切,但實際上若說是質問也不為過。」這位藍營要角把沒有決策權力的AIT,明明只是華盛頓的信差,當成台灣總督了。

炒作美國對台灣大選的影響,台灣輿論有兩大盲點,一、太小看台灣群眾了,好像美國可以輕易擺弄投票。二、把台灣看得太重要了,好像白宮上下都在乎誰當選中華民國總統。

美國涉外官員的確不掩飾對台灣大選的介入,2012年總統選舉前白宮國安幕僚放話給金融時報,表達對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不放心,2019年時美國官員在柯文哲訪美時明確讓他理解不會支持他,面對2024大選,AIT處長則是在美國國慶酒會上說「美國相當讚賞」蔡英文,暗示蔡英文路線應延續。

2012年大選的操作,後來美國官員曾把過程告知馬政府官員,提議與執行的兩位官員屬中高階,他們自行發動,自行打電話給金融時報記者,沒有更高層的參與、授意,高層也沒被告知。雖然操作介入台灣大選者的官階不是頂高,但對台灣而言他們卡著關鍵位置,因此很重要。更何況他們是美國官,美國官對台灣官而言官位加三級,人家的科長我們要當作如同我們的副部長、部長一樣尊敬,就好像台灣統候選人無不以能見到美國副國務卿為努力目標。

美國官員介入台灣大選,到底效果多大?多少張票因為看到台灣媒體轉述金融時報的報導而棄蔡投馬?這點藍綠兩黨最清楚,當時內部民調趨勢很一致,金融時報事件之前馬已擺脫低潮緩步上揚,蔡則往下走,金融時報事件後馬民調更上升,但沒有大幅激增。若說戲劇性地改變民調數字,該次選舉衝擊最大的是馬陣營喊出要推動簽署和平協議一事,對聲勢的影響超過金融時報一案。金融時報說「美國」認為蔡英文還沒準備好,當然會影響大企業的支持,影響選舉資源的匯集,但把當年整個競選的時間軸拉長來看,這事件就是輿論事件,如同兩陣營短兵交接的眾多輿論話題一樣,很重要,但沒有重要到「美國」一句話就捏死了蔡英文。

同樣的,不管侯友宜在兵役問題上如何主張,說「AIT不滿」太誇張,因為AIT儘管被台灣政界奉為總督,但本質就是傳令兵,不是有決策權的將軍。侯友宜一句話AIT會很緊張打電話探詢,就是因為傳令兵必須搞清楚怎麼回事,若台灣政界看到對方的傳令兵就自動立正敬禮,而非不卑不亢,那是自己拿捏錯分寸。

這次大選AIT的動作在媒體曝光太頻繁,內部洩密像漏水的水庫止不住,這正是因為AIT是傳令兵。台灣各界訊息太混亂,各黨、各候選人都有昨非今是的轉變,傳令兵要掌握變化、釐清訊息,以便把正確情資報回華盛頓,當然打聽的動作多,以前是在壕溝裡探頭探腦,現在只好扮演探勘的斥候,固不得遮掩身影。

參選的人面對選民腰要軟,面對美方官員要讓其尊敬,重點在同陣營訊息要一致,與美方的對口,資歷與發言夠權威,涉外事務發言人的特質要迥異於批判對手的發言人。AIT當下的困惑是到底誰說了算,連對口都不明確,AIT裡大官小官只能憑藉自己的私交到處打聽,加上不管藍綠陣營,都有對美專家在媒體上放內幕,同樣的陣營對一項政策有多種詮釋和各式內幕,更讓AIT困惑。

讓AIT追著跑不是壞事,政策讓華府特定中階官員緊張,正可以用來表態,候選人最關心的還是台灣人民的自身利益,這些都是鋪陳與美交往、訪美的籌碼,台灣政治人物要「留一點給人探聽」。朱立倫訪美時有段談話,他在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回應與談者提問時說:「歡迎來自美國關注區域局勢,但希望美國的關注不會造成區域的麻煩。」在回應國防議題時,他的回答是「就國防須求而言政府不該只是永遠當yes man或yes woman…」朱立倫訪美的基調很清楚地示範了,面對美國不卑不亢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