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救助微轉型!高慈總啟動「文化銀行」 藝文票券捐起來
  • Line

A A A
2022-06-08 00:00

(記者許玲瑄/綜合報導)高雄市慈善團體聯合會,不僅建置幾乎覆蓋整個大高雄地區的食/實物銀行(簡稱食物銀行)救助網;接下來想把文化、藝術帶進受助者的生活,啟動「文化銀行」方案,呼籲除了食物外,文化、藝術展覽多餘的票券,也能捐出來,成為社會救助的新資源。

簡稱「高慈總」的高雄市慈善團體聯合會,乍看之下是「老字號」的社會救助組織,卻突破傳統社會救助觀念,將食物銀行進行資源整合後,還積極延伸自立服務,發展換工互助模式。

食物銀行是將多餘的食物分配給需要的人,那除了食物外,文化、藝術展覽多餘的票券,有沒有可能也成為社會救助的新資源?高慈總執行長劉雅玲分享德國柏林的文化銀行案例,因為歐洲的藝文活動較盛行,人們普遍有參加藝文活動的習慣,有人注意到較貧窮者可能沒有機會參與,會把票券捐出來,德國因此發展出文化銀行,收集捐贈的藝文票券後,再分配給受助者。

不只是溫飽 如何吃健康並建立生活習慣是重點

歷史悠久的高慈總,建置了幾乎覆蓋整個大高雄地區物資救助網,有6間實體店面、32個社區迷你食物銀行、另外有還有機動式的物資發放站和行動柑仔店,和兩百坪的中央倉儲轉運中心、三座冷凍貨櫃在統籌分配。

背後推手之一江慶隆,是高慈總的元老級志工,如今作為食物銀行召集人,他說,「我們是服務人的,所以一直思考怎麼接觸到更多有需要的人、怎麼讓他們更便利」。

但高慈總的食物銀行並不只有發物資而已,劉雅玲是專業社工,她總是自問,「怎麼提升生活功能?如果受助者只是領完物資就回去,那你就直接把物資宅配到家就好啦,何必強人所難?」。

劉雅玲笑說,曾聽同事說食物銀行最暢銷的是泡麵,因為方便,但很多人領完泡麵就到旁邊喝起酒來。她認為,「現在大家都在做食物銀行,只說要溫飽,但我覺得重點是後面的配套輔導,能不能吃健康一點?生活習慣有沒有建立起來?」。

高慈總的食物銀行因此發展出換工模式,鼓勵受助者除了領取物資,也能互助,加入社區服務團隊,像是將剩餘的醜蔬果榨成免費的營養果汁,供其他前來領取物資的受助者或鄰居、志工享用;還有行之有年的「鍋鍋好健康專案」,透過營養課程及電鍋料理課程,讓在外租屋、不便下廚的人學習烹調健康料理。

這些服務逐漸累積出成果,阿言是「鍋鍋好健康專案」中的結訓學員,去年在市場幫忙收拾清潔,將搜集到的醜蔬果帶回家用電鍋料理後,分享給食物銀行。阿言說,「很感謝社工的幫忙,讓我度過難關,還有很棒的營養健康學習,所以也想回饋食物銀行和其他弱勢朋友,希望他們也能健康」。

學員阿言在「鍋鍋好健康專案」結訓後,帶著自己工作搜集的醜蔬果再回饋給高慈總營運的食物銀行。翻攝「幸福分享中心-高雄市實物銀行第一區」粉專

學員阿言在「鍋鍋好健康專案」結訓後,帶著自己工作搜集的醜蔬果再回饋給高慈總營運的食物銀行。翻攝「幸福分享中心-高雄市實物銀行第一區」粉專

「鍋鍋好健康專案」學員的學習筆記,有人說「醣不能多吃,我們已經在改進」,也有人詳細記下高齡者常見疾病的飲食指引。翻攝「幸福分享中心-高雄市實物銀行第一區」粉專

「鍋鍋好健康專案」學員的學習筆記,有人說「醣不能多吃,我們已經在改進」,也有人詳細記下高齡者常見疾病的飲食指引。翻攝「幸福分享中心-高雄市實物銀行第一區」粉專

不過,食物銀行的運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其實不低。劉雅玲和江慶隆都不約而同提到,現在運作上最擔心的就是經費和人力。

食物銀行配送物資的過程,包括租倉庫、建置物流系統、油錢水電等等,成本並不低;而食物銀行的概念是「續食」,將多餘的食物分配給有需要的人,減少食物浪費,所以劉雅玲倡議,「不要有一定要捐物資的迷思,有多餘的物資都歡迎分享,沒有多餘的,也歡迎直接捐款」。

她點出人們喜歡捐物資勝過捐款的迷思,有人擔心捐款會被私吞,但其實物資也可以盜賣,所以她強調,「信任」才是捐助行為的基本,「人們是因為相信組織會做公益服務所以捐贈,那既然你信賴它了,捐什麼都可以,不要有迷思」。

與經費相輔相成的則是人力,江慶隆難掩擔憂地說,目前食物銀行運作最大的遺憾就是專職人員無法過多,「很多工作要靠志工兼著做」,但現在能當志工的人也越來越少了,「很多年輕人是雙薪家庭,沒有時間投入志工服務,或者退休的可能會覺得就想享福了」,該怎麼保持穩定的服務人力,是高慈總運作上的一大功課。

江慶隆(圖中)與劉雅玲(圖左)為高慈總食/實物銀行體系的靈魂人物。劉雅玲提供

江慶隆(圖中)與劉雅玲(圖左)為高慈總食/實物銀行體系的靈魂人物。劉雅玲提供

藝術票券成為社會救助新資源? 高慈總實驗「文化銀行」

食物銀行是將多餘的食物分配給需要的人,那除了食物外,文化、藝術展覽多餘的票券,有沒有可能也成為社會救助的新資源?

執行長劉雅玲分享德國柏林的文化銀行案例,因為歐洲的藝文活動較盛行,人們普遍有參加藝文活動的習慣,有人注意到較貧窮者可能沒有機會參與,會把票券捐出來,德國因此發展出文化銀行,收集捐贈的藝文票券後,再分配給受助者。

她開始思考在台灣推行的可行性,「我們不想只有物質的扶助,也想把文化、藝術帶到受助者的生活裡,開拓他們的心靈和視野,所以倡議食物銀行微轉型概念,發展文化銀行」。

而看表演或展覽不只是享受藝術,怎麼去到場地也是一個重要的培力。劉雅玲指出,「生活功能的促進就是從生活中逐漸累積的」,假設邀請受助者到衛武營看表演,他可能需要學習怎麼到衛武營,慢慢練習獨立,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一些事,「我們想要比較系統性的規劃這些操作」。

今年初高慈總受邀,帶領受助者欣賞大豐管弦樂團的年度音樂會。一位受助者小美在表演結束後就表示,「希望這樣的音樂會可以多多提倡,下次還有表演一定要第一個通知!」。

過往高慈總也會不定期舉辦公益表演或帶服務家戶參加公益音樂會,但這樣的活動非常需要支持,所以劉雅玲呼籲,「很希望大家也看見這個需求,將多餘的展演票卷捐贈給我們」。

她也說,若民眾有多餘物資、票券或願意捐款支持,可以直接撥打服務專線(07-322-6666),或透過高慈總臉書粉專,與團隊聯絡。

高慈總與服務家戶一同欣賞音樂會,開心合影。翻攝高慈總臉書

高慈總與服務家戶一同欣賞音樂會,開心合影。翻攝高慈總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