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長者樂活 老人福利聯盟:政府應發展高齡者獨立使用的交通工具
  • Line

A A A
2022-05-26 00:00

(記者許玲瑄/台北報導)「高齡者不能移動,要怎麼樂活?」換照制度將不適合駕駛的高齡者從駕駛椅上淘汰,但若無法使用汽、機車,高齡者又能使用那些代步工具?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目前友善高齡者使用的公共運輸系統,可近性、覆蓋率、多元性與安全性都要加強。她呼籲「國家要有策略性補助」,當務之急除改善交通環境外,也要積極發展適合高齡者獨立使用的交通工具。

但年紀大了就一定不適合駕駛嗎?今年就滿75歲的陳堅志仍會開長途車出遊、探親,他認為,「只要量力而為,奉行安全駕駛原則,即使高齡還是可以安全開車」。長年關注老人權益的社工則呼籲,「高齡者退化是事實,但國家應該發展協助高齡者的科技政策」。

「跟人口老化的速度相比,友善交通的調整速度慢很多」

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委員會於2020年提出「高齡者交通事故防制精進計畫」,其中一項重點就是「增加多元化大眾運輸服務型態」,除了行之有年的復康巴士外,也推出「幸福巴士」和「幸福小黃」等配套措施,增加偏鄉的公共運輸能量。

老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目前檯面上的公共運輸系統,可近性、覆蓋率、多元性和安全性都還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跟人口老化的速度相比,友善交通的調整速度慢很多」。

2019年和2021年,老盟邀請各縣市高齡者對當前的高齡政策表示意見,張淑卿說,「他們最先談到的都是,大眾運輸工具的可近性和普及度不夠」。

例如住在台東的長輩分享,要到醫院拿慢性處方簽用藥,算上走路、等車、坐車、就醫的時間,一天就過了,所以只好拜託小孩接送,張淑卿說,「但長輩覺得,為什麼一定要讓小孩請假?為什麼不能自己來?國家能不能幫助我們,不用再靠年輕人請假帶我們去看病?」。

張淑卿批評,目前的偏鄉共乘服務,實際上只在少數部落有真正落實,但車輛和居民需求常不成正比;而山區的小型接送巴士,常常一小時才一班車,且長輩從自己家走到公車站牌,就要半小時,「對長輩來說是很大的壓力」;此外,「老人的生活不只就醫,他們也會需要去市場買菜、到公所或據點參加活動等等」,交通主管機關對長者的交通需求,要有更多元的想像。

「交通部一直告訴我們,因為經費、路線不會賺錢,所以沒有人要做,但這應該是國家要有策略性補助」,她呼籲,政府機關應該更積極處理高齡交通問題,「不是有做就好」。

此外,電動代步車和腳踏車也是長輩常使用的代步工具,「但國內的腳踏車和行人步道規劃不完善,使得電動代步車和腳踏車常要與車爭道,很常發生意外」,張淑卿認為,當務之急應該積極發展適合高齡者獨立使用的交通工具,並盡快改善交通環境。

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認為,國家應有策略性補助處理高齡交通問題,不是有做就好。翻攝老盟臉書

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認為,國家應有策略性補助處理高齡交通問題,不是有做就好。翻攝老盟臉書

75歲的陳堅志享受開車的樂趣與便利   「我會一直開到不能開的時候」 

今年就滿75歲的陳堅志,活動範圍大多在雙北,和妻子兩人都以汽車為主要代步工具,尤其是旅遊或回中南部探親。

他表示,「還是喜歡有開車的樂趣和便利性」,不否認上年紀後反應會差一點,沒辦法像以前那麼快,但「不管是開車、騎機車、騎腳踏車等,會動的交通工具都會有危險,單看你如何面對它」,他認為,只要量力而為,奉行安全駕駛原則,即使高齡還是可以安全開車。

適當的生活能力訓練,也是減緩老化的方式之一,陳堅志開朗地說,「我會一直開到不能開的時候」,他認為,若能繼續保持開車,讓腦筋一直動、練習手腳協調,對身體很有幫助。

「老了可不可以開車,也許沒有標準答案,但重點是讓他們移動自由」,一位長年關注老人權益的社工呼籲,高齡者退化是事實,但國家應該發展協助高齡者的科技政策,例如自動駕駛系統、交通道路友善度等等,尤其長壽時代來臨,「高齡者不能移動,要怎麼樂活?」。

相關報導:高齡換照/老盟批交通部不應有做就好 江啟臣:不要讓長者覺得被社會嫌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