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民眾最怕捐款不透明! 衛福部6月上網揭露財報
  • Line

A A A
2022-02-25 00:00

前言:台灣已有近20年沒有針對公益捐款行為進行調查,台灣公益責信協會和RIGHT PLUS多多益善去年完成了台灣人捐款行為大調查,《菱傳媒》取得授權引述調查資訊,針對台灣人捐款行為、現象以及問題進行深入專題報導。

(菱傳媒/綜合報導)近年台灣爆發多次大型公益團體資金使用爭議,立法院在2018年通過《財團法人法》,要求公益團體要財報揭露,也規定主管機關得設立網站,但4年過去,內政部沒有任何架設任何網站、教育部雖有設立網站但只公開部分,衛福部則表示,網站已在規畫架設中,預計6月上線,讓轄下的財團法人依規定上傳,方便公眾監督。

民眾無法公開找到與監督公益團體的財報,也成為募款的隱憂。根據台灣公益責信協會2021年公布的台灣捐款行為大調查,高收入者(不分年齡)過去有捐款經驗者超過 5 成,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發現高收入者未捐款者的原因,主要是沒有足夠資訊選擇或對捐款運用有疑慮。公益責信協會建議,公益組織未來可以針對組織透明度及責信、宣傳與溝通部分進行強化。

過去10年台灣陸續爆發過幾次大型公益團體的資金使用爭議,不僅讓民眾對大型公益團體的信任度下降,也造成部分捐款人轉為保守觀望。事實上,立法院在2018年已通過《財團法人法》,其中包含財團法人的財務資訊揭露相關規範,但傾向消極的規範使得財報公開方式不一。一樣具有公共性的社團法人目前也無公開財報的相關規範,大型公益社團的財務透明度明顯不足。

財報難尋  內政部至今未有公開平台

2021年台灣捐款行為大調查發現,有8成的捐款民眾不會查看財報。該調查並未追問民眾不看財報的原因,調查人員認為,除了漠不關心外,也可能是因為看不懂專業艱涉滿滿數字的報表,或是財報不易取得。

《菱傳媒》記者實際調查發現,各大公益團體的財務相關資料通常是在其官方網站上設立專區,以供民眾查找,但各家對財務資訊揭露專區的設計不一,不見得每家都能方便的查詢。且許多團體的呈現方式是直接將會計核准的資產負債表等掃描貼上,對於沒有財會專業的人來說並不易消化。

儘管《財團法人法》第 25條規定主管機關得設立網站,但不是「應」而是「得」,所以導致掌管最多財團法人的內政部、衛福部及教育部的作法不一。

遍查相關主管單位,教育部雖設有網站,但只公開部分,對基金會的基金規模及損益分析難虧全貌。衛福部則表示,該網站已在規畫架設中,預計今年6月將上線,希望能讓轄下的財團法人依規定上傳,方便公眾監督。至於內政部則是沒有任何網站可供民眾查詢。

余孟勳認為,公益團體財報揭露應設統一平台,不應由法人自行決定。明怡基金會提供

對此,長期致力於公益團體財務透明及治理能力建設的台灣公益責信協會執行長余孟勳認為,揭露的路徑不應是任意的,應該要有統一平台,且不該由法人自行決定揭露方式,他舉例,以現在的法規規定,若將財報貼在該單位電梯旁的公布欄,也可以被認為是「公開」揭露。

他說,這種消極公開,但無法接受監督的例子,目前法令也無可奈何。

社會團體法草案飽受批評  進度未明 

在《財團法人法》立法後,基金會財報的公開揭露已有明文規定,對公益團體的透明責信是一大進展。但余孟勳也提到,目前法令強制公開財報的規範僅限財團法人,財務規模也不小的大型公共性的社團法人,仍未有相關規範。

民進黨執政後,曾在2016年將排除政黨與宗教法人的「社會團體法草案」送進立法院,其中就針對公開揭露財報有所規範。但長期投入公益組織服務及勸募領域的專家陳文良認為,當年行政院版的社會團體法非常落後,還停留在戒嚴時代思維,防弊控制的規定太多,只會變相的增加大家從事公益的門檻,「很多人乾脆成立公司做社會企業」。

時隔至今,第十屆立法院會期也已過半,院版的「社會團體法草案」並未送進立法院待審,包裹在《社會團體法》中的公開財報強化公共監督的規定,也連帶受影響,修法進度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