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政凱/台北報導)香港獨立媒體《立場新聞》於2021年12月底遭港府以涉嫌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為由整肅,高層悉數被捕,一時間風聲鶴唳,多家媒體陸續宣布關閉。《立場》案仍在審理中,隨著言論自由急速限縮,曾在《立場》工作的新聞從業者,各奔前程,有人持續新聞路,繼續創辦網路媒體,有人轉行開書店,各自以不同方式向港民傳遞最正確的新聞資訊。
據2022年《香港言論自由年報》指出,自2021年香港《蘋果日報》被迫停運後,包括《立場新聞》、《眾新聞》在內,計有13家傳媒關閉,媒體環境在港府打壓下,似已陷入寒冬。然而,2022年卻開始有一眾網路媒體陸續成立,有著不過個位數的員工,試圖開拓一片天地。
在新聞界工作十數年的林彥邦,以一己之力創辦網路媒體《ReNews》。林彥邦曾是TVB(香港無線電視)記者,主要報導香港本地新聞,但他有感於雨傘運動後社會矛盾加劇,又看不慣主流媒體所謂的「客觀中立」,頻與管理層發生衝突,最終在2016年不歡而散。
但「客觀中立」不是新聞報導原則嗎?林彥邦指出,主流媒體的客觀中立是以「官方說法為依歸」。因為新聞本身就是以政府消息為主,儘管有反對意見,在「平衡報導」下,還要加入支持政府的聲音,使得官方立場永遠大於異議。「當時我覺得差不多了。」他在2016年離職後當了2年部落客,於2018年成為《立場新聞》的採訪主任。
他認為網媒相對不需要考慮版面或播放時間的限制,而有空間呈現不同觀點、關注特定議題。在《立場》之後,他創辦《ReNews》的定位便是「拆解新聞」,要透過分析、綜合不同事件,再進一步評論以提供讀者不同於官方的觀點,報導「絕對不客觀中立」。
在環境特殊的香港,有設定「報導紅線」嗎?林彥邦說,「沒有,想報什麼就報什麼。因為我也不知道紅線在那裡?就算去問李家超(現香港特首),他也說不出紅線是什麼。」他認為既然決定辦媒體,早想過會有風險,自去年4月開台以來,倒也沒被找過麻煩。他自嘲,「也許當局覺得我沒那麼重要吧?」
港媒自我審查異議消弭 中國維權報導優勢不再
港版《國安法》頒佈後,林彥邦認為媒體環境最大的變化,就是反對聲音消失,傳媒理當是人民的發聲管道,但這段時間香港社會卻顯得「天下太平」。若說中國內地的言論遭打壓是常態,尚且有發聲空間,但香港自2019年以來言論自由是急速下滑,這直接反應在中國維權事件的報導上。
曾派駐北京的他指出,過去中國維權事件,香港媒體會是第一手報導,如今為迎合「政治正確」卻寧可不報。加上資深記者接續退出前線,和當地民間團體的聯繫網絡斷絕,在沒消息來源之下,過往香港記者的報導優勢不再。
就以近期事件來看,不論是北京四通橋事件或白紙運動,國外大肆報導,香港卻是一片靜默。他說,至少有三家電視台有駐北京記者,但四通橋事件卻僅有《香港01》刊出,且不到半天便下架;至於白紙運動在香港媒體上,最後竟是引述國外通訊社報導。
記者開書店推廣新聞價值 獨媒齊放盼建另類媒體版圖
「留下書舍」店長Kris與林彥邦有著相似背景,到《立場新聞》工作前,也在電視台及平面媒體走了幾回。公司被迫關閉後,他曾想過創辦媒體主打醫療新聞,但最終選擇合資創辦書店。Kris視書店為一個平台,藉由引入媒體主題書籍、辦理各式活動推廣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
儘管剛開幕時曾被找麻煩,如遭人檢舉在販賣根本不存在的酒,或是六四等敏感日子有員警站崗盤查出入顧客。但平時與來訪讀者交流,不時更有嚮往從事媒體業的學生來詢問書籍或記者經驗,讓他覺得開書店有一定的價值。Kris說,「我還是認為自己是名記者,儘管傳遞資訊方式不同,但媒體的精神依然存在。」
除了營運書店,Kris也在一家專攻法庭新聞的獨立媒體兼任編輯。他認為即使大環境如此,法庭依舊是公開透明,仍有採訪、報導空間。他強調「新聞是歷史的初稿」,重點在於將發生經過記錄下來,不論事件合不合理,至少讓後人知道曾有過這麼一段。
Kris透露仍從事新聞工作的朋友,儘管彼此並沒有合作計畫以免遭盯上,但都想在「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之下,為香港社會提供一個完整、不同於官方立場的媒體內容。因此他也鼓勵年輕人仍可以嘗試做媒體,從主流媒體開始也好,「畢竟做了才知道適不適合」。
然而,Kris卻不打算回到主流媒體。他笑說自己「比較任性」,身邊不少朋友仍在當中工作,在有限空間裡努力地做新聞,但因為過去在《立場》時已享受過報導自由、難再回頭。問他更久之後該何去何從?也只無奈地說,「現在香港很少人會想得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