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專欄/北京降溫解壓 抑止戰爭預言
  • Line

A A A
2023-06-01 00:00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5月27日香港南華早報(SCMP)報導廈門大學台研所教授劉國深的看法,認為台海爆發衝突的風險被過度炒作;28日劉國深也藉著與澳門理工大學名譽教授邵宗海的公開對話談「心靈契合」,他說「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不是要求消滅差異」。近日包括劉國深在內的數位大陸對臺研究學者發表論述時,刻意表達解決臺灣問題並無急迫性,不應被刻意渲染存在任何時間表,更強調沒有必要誇大處理臺灣問題時限迫在眉睫。

此種政策發言被多方解讀為北京刻意針對臺海情勢,採取降溫解壓策略;期能抑止西方社會政府離職官員、退役將領、智庫學者與媒體評論者,不斷公開推估北京對臺動武開戰時間,所刻意塑造之國際輿論風向與戰爭恐懼氛圍。

此種說法對應著今年五月初,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Avril Haines)在美國國會出席聽證會時,公開表示依據美國情報機構目前評估,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仍傾向於以和平手段統一臺灣,但在此同時仍在積極整備軍事實力,以作為政策方案選項。其實在今年三月底,美國國防部部長奧斯丁在出席眾議院聽證會時,亦同樣表示過,其並未見到任何共軍在近期要攻打臺灣跡象,其亦不認為中共對臺動武是迫在眉睫或是不可避免。

兩岸之間存在政治矛盾,同時經過綠營執政各項政治操作,雙方關係不睦溝通管道中斷,確實成為全球最有可能爆發衝突熱點所在,此亦是眾所皆知現實狀況。在華盛頓與北京對立較勁日趨嚴重狀況下,華盛頓與北京亦確實存在要嚴密管控臺海情勢發展共識,免得在雙方爭議磋商過程中另生枝節,造成不可控之變數。

因此雙方不論任何層級之對話、溝通與談判,臺海情勢與臺灣問題必然都會端上檯面。就算是老調重彈,以非常儀式感方式將既有立場予以重申,儘管許多政論家都將此過程譏為唸咒或唸經,但雙方藉此不斷確認與澄清政策底線,其實對於維持互信與穩定情勢來說相當重要。

其實從今年年初習近平新春賀辭開始,比較具備政治敏感度之兩岸關係研究者,就已經感受到北京對臺政策將有降溫解壓跡象。後續儘管年度對臺工作會議未能循例在年初時召開,亦曾引起過某些兩岸關係觀察家認為,將年度工作會議召開時程推遲,顯然是需要更多時間進行會議準備工作,因此不無可能要在該會中展開政策討論與研議,而不僅止於業務檢討與頒布宣達工作指導事項。

但在5月上旬召開2023年對臺工作會議後,從會後所發布新聞通稿顯示,持續對臺降溫解壓趨勢並未改變。各方亦逐漸理解到,推遲召開年度對臺工作會議,最主要是因為在中共二十大與今年兩會召開後,各項中央與地方人事隨之調整,為能在新任職務者派任逐步定案,涉臺主管官員報到就位後,調整幹部隊伍重整旗鼓再度出發,透過召開對臺工作會議進行精神動員與頒佈工作指導,但卻非對臺政策將要大幅調整。

因此近日對臺智庫專家與學者才有機會在充分“體察領會”中央政策軸向後,開始大膽對臺放話,甚至還針對習近平在二十大政治報告中,所強調「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主動詮釋講出不是要消滅差異,更用兩岸應該包容差異、看到共同點,以拐彎抹角論述,來面對臺灣多年來強調求同存異之訴求。

面對兩岸相互間不斷透過學者專家相互放話,在這些講話之間去尋找突破僵局之契機,簡直就是將政治學搞成修辭學來研究。但是話說回來,北京與華盛頓過招,不也是將國際關係弄成修辭學與訓詁學來大打筆墨官司與口舌論戰嗎?光是一中原則與一中政策就可以糾纏不已,對於一個中國,到底是「認知」還是「承認」,總是會有人斷章取義另作解讀。儘管華盛頓認為藉此巧舌如簧與舌粲蓮花可以找到操作空間,但卻被北京視為掏空一中,斥其為毫無誠信。

其實中國共產黨處理兩岸和戰,確實亦是充分展現出「對立統一」辯證思維;如何能夠在強調致力追求和平統一臺灣同時,又能堅持絕不放棄對臺動武軍事鬥爭準備,假若不能理解必須藉由「對立統一」辯證思維,作為整合與連結前述和平與戰爭兩個矛盾政策理念之思想基礎,其實就根本無法掌握理解北京對臺政策變化脈絡,以及能夠堅持基本原則與立場,但在應對策略上卻能保持高度靈活性之原因所在。

臺灣對於智庫學者專家透過論述所表達善意詮釋,或是對岸黨政高層透過政治文件與政策發言,所釋放之溫情喊話,究竟是政策立場有所軟化,亦或僅是階段性應對措施,其實真是必須冷靜看待。吾人還是要仔細思考,在兩岸關係這個股票市場中,其真相是基本盤產生結構性變化,還是刻意在某些消息面上做文章,以便在特定階段來刺激買氣炒作盤勢呢?

許多政治觀察家認為,經過西方不斷放話,預估兩岸衝突會在特定時間節點爆發,就算其中有些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但其所建構出之國際社會戰爭恐懼感,確實很可能就是迫使北京必須將姿態放軟,並且積極降溫解壓真正原因。但西方刻意炒作戰爭衝突危機感,是否會構成政治壓力,讓北京必須有所作為,對著臺灣擺出親善架勢,發動溫情攻勢,以便抑止臺灣社會相信前述戰爭預言呢?

如何解讀涉臺學者發言內容,其實就必須理解到在產製對臺政策過程中,其在政策規劃生態圈與決策論述食物供應鏈上所處位置。其發言基調是能夠導引中央政策,還是必須等中央政策定調之後,隨後配合演出對外放話?只要能夠理解到北京政策謀士與涉臺學者政治地位高低,政策影響力主從關係,其實就應理解對其發言份量,實在不必過度高估。

吾人或許更應認真思考,西方以美國為首,發動輿論攻勢放送戰爭預言,對於北京在對臺論述上刻意降溫解壓,確實是能夠產生影響嗎?假若真是如此,為何在軍事鬥爭準備戰線上,共軍機艦在臺海周邊活動,距離臺灣本島愈來愈近,華盛頓不是沒有表態過,但卻毫無著力空間,根本無法改變發展趨勢呢?

北京對臺所採取軟硬交替運用手段,確實是有其章法,但其中理則為何?在溫情喊話同時,共軍展現強勢作為,可也是並未鬆手毫不含糊,這不是用「軟的更軟、硬的更硬」八個字就可以隨口帶過,如何能看透其中因果關係與玄機何在,尚待各方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