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專欄/要防港人當匪諜 移民政策與情治手法更須切割
  • Line

A A A
2023-05-31 00:00

施威全/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博士

在台港生投書傳媒控訴蔡政府:「依靠反送中連任,勝選後卻逐步關上港人投奔自由的大門。」台灣讓港人如此失望,原因之一是國安系統防範匪諜的情治思考扞格了移民政策,造成台灣面對港人,說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

類似的批判聲音外國媒體也頗多報導。期待台灣政府開展雙臂歡迎港人是苛求,台灣從1980年代末期才開始摸索移民政策,相較於二戰後就開啟現代移民潮的西歐,台灣在移民研究很嫩稚,例如移民法教科書多是逐條釋義現行規定的考試用書,對移民的社經意義、移民對本土社會的貢獻沒能力著墨,面對外配、陸配,政府一開始很擔心其為社會負債,剝奪其工作權只當做次等居民,也是因為台灣社會原本把他們當做次等人。如此的社會共識與實務經驗現在要面對新的移民課題──政治移民,想移居台灣的港人們當然對蔡政府失望。

主管移民或香港事務的部會擔罵名其實有冤屈,香港政治移民不同於外勞、婚姻移民等經濟移民,不是這些部會說了算,政府擬定相關措施時,特別著重國安考量,情治系統的擔憂主導了實務,除了有少數個案令情治單位起疑,國安局暨以下的單位更擔心,政治移民的渠道一旦開啟,成為匪諜來台的綠燈通道。
因為台灣政府經歷的移民實務少,所以情治單位的擔憂超外行,我曾經在英國處理過政治難民實務,就個人在移民法的研究經驗與個案歷練指出情治單位的三大錯誤:

一、情治單位起疑的對象未必就是匪諜。這樣說,不是掰弄「舉證責任」、「未經審判証明有罪確定前,推定其為無罪」等刑法常識,我瞭解情治單位以情資為判別,其標準不同於司法,但情治單位必須理解,移民說謊是常態,就好像國人返台在海關申報免稅菸酒數量時,誠實者幾希。申請移民個案當事者的說法令人起疑,可能為了隱匿家產,也可能擔心資料外流,或怕引起台灣政府不必要的揣測。台灣曾有任職情治單位的官員有同父異母的兄弟在大陸政府任職,不敢讓上級知道,怕影響升遷,港人申請來台也會有同樣擔憂,怕台灣政府知道其與大陸的多方牽連。更多的情形是,申請者會講些台灣政府想聽的話或事蹟,這些掰弄、說謊,不管是經濟移民、申請難民者,國際實務都是常態,情治單位不須少見多怪,不要以為諜影幢幢。

第二,以情治手法介入移民審查以防堵間諜,幾乎無效。這又涉及兩個概念,概念一,誠實的移民申請人,不管是經濟或政治移民,資料不完備或有衝突是常態。政治移民離開家鄉匆促,或不敢向家鄉當局申請資料,資料本就難齊備;經濟移民,以婚姻移民為例,十項資料裡有一、兩項有問題,才代表其案例真實。我曾受理婚姻移民陳情,外配與先生在越南面試時,先生說婚宴有五桌、太太說六桌,我駐外領務組否決其申請兩次,後來才清楚有一桌素桌另設場地,酒醉的先生沒記憶。這類例子太多,只有台灣此種移民實務幼稚生,以前才會在機場問人家太太的內褲什麼顏色,以為這是判別的標準。移民申請有缺漏代表真實,資料十全十美未必沒作假,說法一致不代表沒串供。概念二,就是基於以上真真假假的原因,與其情治單位花時間判斷哪些假其實為真,哪些真其實為假,根本不符效益,因此情治實務上應該是放人進來再追蹤,而不是介入移民程序企圖擋在國境外,「寧可錯擋一百也不要錯放一人」的思維下,結果是擋了一百也錯放了一人,兩者皆輸。以情治手法擋在國境外,通常擋的是名聲顯赫的爭議人士,擋不住真正的間諜,要抓間諜,先放進來再抓。

第三,情治歸情治,移民歸移民,才是最有效的國安手法。除了歐盟,美國也有實證研究顯示,若為了防制間諜,大規模緊縮簽證與移民措施,對情治工作無益,更傷害了美國可以從移民得到的利益。

美國保守派智庫加圖研究院(Cato Institute)針對間諜防制與移民措施的利弊做研究,調查1990年到2019年間的1485例間諜事件,研究涉及原出生於中國、墨西哥、伊朗、台灣、俄羅斯的間諜,這些案例共500多件,類型包括國安間諜、商業間諜,其風險分析顯示,以中國間諜為例,即便短期的大規模緊縮措施,對美國的傷害大,所獲致的國安或商業效益太小。

台灣關於移民的實證研究還不夠多,總是先把移民當成社會的隱憂,看不到其對本土發展的貢獻,面對政治移民,心態更保守,面對港人不想開門可以理解,但實務上必須認清,移民政策與防治匪諜不要搞在一起,情治歸情治,移民歸移民,兩碼事分開來才是有效的國安手段,擔心間諜湧入而設限港人移民台灣,實務上是錯的,對國家安全無助還阻斷台灣彌補人才缺口的機會,不要讓保密防諜的思考引導移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