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燕/綜合外電報導)台灣該如何面臨地震等天災,以及中共武力犯台威脅,導致的通訊中斷、數位基礎建設設施被攻擊的情況?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表示,希望台灣能在明年底前有能力因應。美國財經媒體彭博報導指出,這是一個艱困的任務。
2006年恆春地震,震斷周邊的8條海底電纜,導致亞洲部分地區網路、金融服務中斷數月。今年2月馬祖的海底電纜被中國漁船勾斷,導致當地網路通訊中斷數周。這些事件都凸顯出台灣通訊、數位服務因天災人禍而中斷的可能性極高。
唐鳳17日接受彭博(Bloomberg)專訪說:「最糟的狀況是,台灣三大電信業者、電力供應商被癱瘓。敵軍從公開資訊就能夠得知台灣重要基礎建設地點。這些設施被破壞、塞爆,或遭地震摧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地震的不可預測性極高。」
不論是天災人禍,台灣都必須加速災害應變計畫,包括在台灣島內布建700個衛星接衛星接收器。部分接收器是固定的,其他的則是移動式的,都必須能夠接收來自低軌道衛星(LEO)、中軌道衛星(MEO)的通訊。
唐鳳表示,政府讓研究機構招標,參與概念驗證的測試與確認,目前有3家業者參與,得標者將能與衛星服務業者合作。法國-盧森堡公司SES Global已布建兩個衛星接收器在台灣。
英國政府參與投資的衛星供應商OneWeb、軟體銀行(SoftBank)、印度電信業者Bharti Global ,以及亞馬遜(Amazon.com)旗下的「柯伊伯計畫」(Project Kuiper)都表達與台灣合作興趣。「柯伊伯計畫」計畫發射3000顆低軌衛星,建立全球範圍的高速通訊網路。
不過,不僅上述計畫都尚未無法提供服務,要在明年底達到唐鳳理想中的數位韌性目標幾乎不可能。
唐鳳指出,目前僅星鏈(Starlink)的衛星群可以提供即時網路覆蓋,星鏈雖可能提供服務,但希望有不只一家業者,以避免台灣與外界通訊全面被中斷。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董事長兼執行長黃勝雄向彭博表示,這表示台灣的衛星通訊覆蓋範圍遠不及14條海底電纜;現在的衛星只能為目前的海底電纜增加0.01%的傳輸能力,幾乎無法把這些衛星當成是備用計畫,或者強化通訊韌性。
不過,黃勝雄強調,海底電纜是非常脆弱的,而700顆衛星接受器也不足以提供台灣2300萬人的通訊網路服務需求。
唐鳳強調,700顆衛星接收器是要維持最低限度基本通訊,而政府在2023~2024年度已提撥5.5億元預算用在這套災害應變計畫的測試、驗證。她指出,台灣從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不斷攻擊烏克蘭基礎設施的教訓中學習。
不過,烏克蘭得以順利抵抗俄羅斯軍隊、維持暢通網路服務,是因為有星鏈系統支援,但台灣是否能更順利獲取星鏈,頗讓人質疑。
提供的星鏈衛星網路通訊服務的Space X老闆馬斯克(Elon Musk),在中國有大量投資,甚至曾提出台灣應該同意成為中國一個行政區的說法,以迎合北京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