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總統網路民調專欄3/賴清德、侯友宜與柯文哲三人的差異在哪?
  • Line

A A A
2023-05-23 00:00

張佑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東亞民主中心主任、台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中心主任

2024年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爭議告一段落,郭台銘再有怎麼樣的不滿,也只能忍痛退出競選的行列。接下來,正式進入賴清德、侯友宜與柯文哲三人相互競爭的階段。究竟誰的特質比較具有吸票能力?吸引了誰?如何有效行銷給選民?

社會基礎:誰代表菁英?誰代表庶民?

誰是菁英?誰是庶民?很久以前,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就提出一套論述,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或階級,通常可由其在經濟體系中所佔據的位置來定義。定義的方式有兩種:一個是客觀地位,另一個是主觀地位。

客觀社會地位指一個人在社會聲望階層中享有的等級,人們從收入,教育程度和職業類型獲得一個客觀的社會經濟地位(SES)。

主觀社會地位與客觀條件相關,後者會影響人們對自己地位的認知。但主觀社會地位在分析上和實證上,都與社會經濟地位的客觀標誌有所不同。主觀地位更能體現一個人相對於社會中其他人的「相對剝奪感」或「疏離感」。

所以,主觀社會地位可用來測量那些被社會邊緣化的人,通常這些人感受到沒被當權者認可、尊重,越容易傾向支持「非典型」的政治人物或政黨(支持極右派或及左派),這也是目前投票行為研究的焦點議題之一。

如何衡量主觀社會地位,一般都使用同一個測量問題,該問題要求人們在被告知「我們社會中有些人傾向於處於頂端,有些人傾向於處於底端」後,在一個有10點(或11點)的社會階梯上定位自己。根據國外相關研究顯示,在這個階梯上較低分數的人,會具備更多負面的社會情緒(如憤怒和怨恨等)。

如果這是一個衡量人們是否將自己視為社會主流成員的有效指標,就能合理推測社會大多數人,會將自己定位在這個社會階梯的中間區域,也還有相當數量的人,將自己界定較低的主觀社會地位。那些將自己放在這個階梯較低位置的人,更認為他們已被社會邊緣化。

圖1顯示,台灣社會主觀地位的分布與理論預期相符,也與國外的研究結果類似。界定自己為中間分數的人最多,也就是5分和6分這兩類所佔的比率最多,之後依序遞減。界定自己為4-7分的人,已接近七成。

圖1 台灣主觀社會地位的分布

不同的主觀社會地位,在投票傾向上的差異非常明顯。首先,圖2顯示主觀社會階層越高,越支持賴清德,兩者之間有明顯的線性關係。例如主觀社會階層給自己1分的受訪者中,只有25.78%的人想投給賴清德,給自己2分的受訪者中,升高為27.52%。而給自己9分的受訪者中,有47.5%想投給賴清德。給自己10分的受訪者中,高達55.83%想投給賴清德。

其次,支持柯文哲的人主觀社會地位偏低,給自己2分的受訪者中,有26.81%想投給柯文哲。給自己3分的受訪者中,有27.64%想投給柯文哲。給自己10分的受訪者中,只有13.07%想投給柯文哲,這與賴清德相差4倍。可見那些被社會邊緣化的人,比較傾向支持柯文哲這種「非典型」的政治人物。

至於侯友宜部分,在每個主觀社會階層看不到明顯的變化,維持兩成左右的支持度。從這個角度來看,柯文哲應該比比侯友宜更能代表被邊緣化的庶民,比較能扮演韓國瑜過去的角色。
支持賴清德的社會基礎主要來自社會菁英,不再是社會中層與下階層的人,表明民進黨已經是中產階級的代言人,不再是庶民代表了。

未來的總統選戰,有可能被打成「腐化的菁英 vs. 受苦的庶民」。社會底層的人對明年的選舉,仍抱持觀望甚至失望的態度。例如給自己1分的受訪者,超過三成的人尚未絕對投給誰或不想去投票。給自己1分的受訪者,超過二成的人尚未絕對投給誰或不想去投票。這些人未來都是柯文哲和侯友宜努力的目標,前者比後者更有機會。

圖2 社會主觀地位和總統支持度的交叉分析

 政策差異:強化國防 vs. 交流溝通

如何才能避免兩岸發生戰爭?這是另一個區分賴清德、柯文哲和侯友宜三人品牌差異的因素。賴清德主張在中國大陸沒有放棄武力犯台之前,必須持續增強全民國防力量,做好「抵抗中國入侵」、「保護台灣」的準備。柯文哲則認為如當選總統會促進兩岸交流,希望台灣總統成為中美溝通的橋梁,台灣不是中美對抗的棋子,也不要跟中國交惡。侯友宜認為要提高自我防衛能力,但也要各方面協調降低衝突。賴清德強調提升國防力量的重要性,柯文哲和侯友宜則比較重視兩岸的交流與溝通,這與民意的走向基本是符合的。

圖3顯示,如何避免兩岸發生戰爭?有43.56%的人認為台灣要強化國防力量,有56.44%的人認為台灣要持續和中國大陸全面對話交流溝通,後者稍微高於前者,基本上與泛藍或泛綠的支持比率相符。避戰方案與投票傾向高度相關。

在賴清德支持者中,高達91.51%的人支持強化台灣國防力量,在柯文哲支持者中,高達80.13%的人支持和中國大陸全面對話交流溝通,在侯友宜支持者中,更高達94.32%的人支持和中國大陸全面對話交流溝通。賴清德和柯文哲、侯友宜在這一個政策議題上差異很大,柯文哲和侯友宜則有高度的重疊。

圖3 避戰方案和總統支持度的交叉分析

從社會基礎和政策差異上來看,賴清德與柯文哲、侯友宜的距離很遠,未來選票移動的可能性不大。柯文哲和侯友宜的距離很短,未來棄保效應比較可能發生。不過,誰才是領先者?誰是會被棄保的落後者?目前仍混沌未明。

2024年的選舉有如2000年的總統選舉,宋楚瑜和連戰兩者的實力相當,所以棄保效應沒有大規模發酵,最後陳水扁以不過半的票數順利當選。2024年會不會再發生一次?這個機率其實是很高的,何況賴清德的實力遠高於當年的陳水扁。

文中圖表使用到的交叉分析表格數字 

圖1 台灣主觀社會地位的分布

圖2 社會主觀地位和總統支持度的交叉分析

 

圖3 避戰方案和總統支持度的交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