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今年四月初開始,中國大陸與歐盟關係顯現逐漸變化跡象,從四月初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以及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聯袂出訪中國大陸,隨後又傳出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High Representative of the Union for Foreign Affairs and Security Policy)波瑞爾(Josep Borrell)原訂4月13至15日與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同時出訪中國,並將舉行第12輪歐中高級別戰略對話。儘管波瑞爾在臨行前染疫,取消出訪中國大陸計畫,但此等高層出訪北京跡象確實顯示歐盟有意與北京積極往來,並且重新尋找並確認其應對中國大陸之外交政策。
吾人必須認識到,外交應對是隨著相對國力消長配合發展之動態過程;在國際社會所有發言地位都必須依據實際國力強弱而定,儘管表面上可以講著外交辭令與官樣文章,口中充滿道德仁義,但到最後還是要看實力高低,而非倫常義理或是律令規章。國際舞臺是個極度殘酷荒原叢林,更是無比現實嫌貧愛富虛假社會;歐洲政要出訪北京絡繹於途,當然必有所圖,勢必亦是有所求。
在當前華盛頓與北京對立日益升溫之全球大格局下,歐盟以及其各會員國希望從中拿捏出最能夠維護其利益應對之道,確實亦顯現出美國所希望主導,在全球倡議圍堵與孤立中國大陸策略,恐怕經過各方政治精算後,不要說原先與美國存在嚴重矛盾國家毫不買帳,就算是跨大西洋與美國關係最緊密之歐洲盟友,恐怕亦開始逐漸動搖產生脫隊跡象。
歐盟目前對中國大陸所持立場係基於2020年由27個會員國領袖,透過歐盟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所達成共識,將中國大陸同時定位成夥伴、競爭者以及體制對手;但當時將北京如此定位,就已經有論者指出,此種政策不無呼應華盛頓決心與北京對抗競爭立場。特別是在論述用辭、議題清單以及優先次序上,會與華盛頓政策發言高度神似,其實就讓歐盟難以洗脫對華政策上扈從美國普遍觀感。
但就日前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公開發言指出,歐盟必須具有本身獨特,並且與美國有所區隔之對華政策,其實就已經逐漸顯露出歐盟逐漸觀察到,經過數年來華盛頓與北京對陣交鋒,其實美國完全無法壓制中國大陸發展勢頭,同時在全球社會引發質疑華盛頓刻意要與北京脫鉤,最後將助長反全球化趨勢,支解國際社會經貿往來秩序,顛覆世界金融體系運作穩定性,更讓許多國家蒙受池魚之殃聲浪。
不過許多政治觀察家都未曾注意到,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其實依據體制規範還身兼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所以其完整職稱應當是歐盟執委會副主席兼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HR/VP High Representative of the Union for Foreign Affairs and Security Policy / Vice-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或是反過來稱為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兼歐盟執委會副主席,而且若是細查該職務所兼任之多項主管職權,就可理解其發言確實具有超過外交與安全政策主管之代表性。
嚴格來說,歐盟之所以必須面對調整對華政策,其實不完全是基於歐洲本身自信與自尊所衍生之主觀意願,而是在面對中國大陸崛起與發展勢頭上,面對戰略環境產生變化,所不得不去考量與遵循之客觀條件。當形勢比人強時,識時務知所進退,恐怕才是持盈保泰力求安穩之道。特別是俄烏衝突,歐洲國家居然要向北京喊話,希望其出面調停,更是透露出相當窘態。
而且歐盟畢竟不是單一國家,其權力架構亦非任何假想之歐洲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Europe);就歐盟能夠讓所有成員國凝聚共識共同投入對外以及安全政策來說,其所能夠運用政策工具項目,其實亦相對有限。所以歐盟雖然自許要成為全球權力結構另個極點,以便與華盛頓與北京分庭抗禮,但在其權力結構面與可用資源上,確實是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困境。
歐盟面對北京檢討戰略自主,其實並不完全是源自本身自我反省,其實亦是被北京公開點破,希望歐盟在處理其對中國大陸關係時,不要處處顧慮甚至要扈從美國。對於強調自尊亦充滿自信之歐洲來說,如此直言其實令其相當難堪。但話說回來,假若歐洲強調戰略自主時,還要強調其對華政策必須與美國必須存在區隔,其實就已經早就喪失其自主性。
歐洲應對中國大陸有其不同戰略視角,互動過程亦面對與美國差異甚大之利益矛盾與戰略環境;假若歐盟基於本身政治算計與利益取捨,發展出其所獨特之對北京政策,其實完全合情合理。但假若布魯塞爾在外交與安全政策計算公式中,還要去加入華盛頓參數,或許還不能算是完全沒有道理;但若是要考慮美國態度或是對歐洲觀感,這豈不就是承認要對華盛頓察言觀色,甚至還要仰人鼻息作為本身政策參考基礎嗎?
不過話說回來,整個世界本來就是存在各個不同國際關係行為主體,華盛頓當初決定要讓戰鼓擂起,公開表明與北京對陣較勁時,當然會去算計其是否能夠找到其他合作對象,加入其共同壓制與圍堵北京陣營。
儘管美國口頭上還是強調無意與北京衝突,但卻堅持其與中國大陸競爭政策,更刻意在處處封殺北京時,還不斷假惺惺地聲稱絕對無意與中國大陸脫鉤;此等手法究竟是要將其定位成對立統一兼具,抑或是口是心非表裡不一,恐怕已經不是重點,兩強對抗態勢如此嚴重恐難回頭,不論是否有意,但全球各方恐怕都在某個端點要被迫選邊站,很難置身事外保持中立。
歐盟有意調整對華政策,並且刻意透露出必須與美國有所區隔,究竟是量變與漸變過程之起點,抑或是老早就在悄然轉變,只是要要在適當時機,透過政策攤牌來點破整個事態發展已經到達質變之節點,這或許才是觀察布魯塞爾歐盟高層與北京交手過招時,吾人所應當真正仔細聚焦之關鍵所在。
不過就目前看來,歐盟各國高層還存在相當矜持與猶豫,身段與發言不免讓人感覺在面對北京時,還會刻意欲迎還拒。特別是在特定對中國大陸議題上,刻意切割華盛頓政策立場,擺明不願亂淌渾水時,更會飽受媒體政論壓力,所以現在看起來還是相當躊躇未決,但臺灣鄉親能否看清楚歐盟未來運轉軌跡趨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