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秋燕/台北報導)疫情解封後,兩岸宗教文化交流活動逐漸熱絡。台灣高度宗教自由發展出的宮廟文化,與中國嚴厲管制宗教,所發展出具統戰目的的宗教文化推廣活動顯然不同。專家提醒,該高度關注中共如何透過台灣宮廟,系統性地進行滲透並發展代理人,也該探討在現行法律不夠完備下,推動《宗教團體法》是否能遏止中共的滲透,並幫助宮廟財務透明化。
黑熊學院3日晚間舉辦「非關神明的戰爭:從台灣宮廟組織看中國的紅色滲透」講座,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古明君以「中共對台灣宮廟統戰工作的現況」為主題發表演說。
「媽祖文化」納進中國國家「十三五」規劃中
古明君指出,中國高度控管宗教,對民間信仰有差異化,能創造經濟價值、觀光紅利的廟宇較容易獲得地方政府支持,而台灣信徒最熟悉、最具影響力的媽祖,則被中共選為國家文化工具「媽祖文化」。
古明君進一步說明,「媽祖文化」被寫入中國國家「十三五」規畫綱要中,所謂的「媽祖文化」好像跟信仰很接近,但不能被完全劃上等號。中國是透過官民合作方式,透過文化創作者去製作戲劇、歌曲、活動或表演,這些作品要能符合媽祖信仰與故事,更要符合中共價值觀。
古明君進一步說明,中國針對台灣、東南亞等海外地區宣揚「媽祖文化」,能與當地群眾、組織順利橋接,深入民間的同時,也能與當地具草根代表性人物認識、串聯。
中國培養愛國宗教團體 宣稱是佛教先祖國
古明君指出,以往兩岸交流密集時,中共透過交流建立的跨海峽關係,指認並選取在地協力者,讓影響力的中國對台工作透過在地協力者入台。未來是否會直接吸納收編這些協力者,轉型為建立基地的方式,讓入台節點直接受中共管控,值得注意。
針對兩岸解封疫情管控後,宗教慈善團體交流逐漸熱絡。古明君則提醒,中國官方對台策略都有其目的性,該關注的是,台灣團體到中國訪問後曾發表什麼言論、與誰會面,這是可以公開被監督、檢視的。
古明君演說後接受《菱傳媒》採訪時表示,台灣慈善宗教團體不論在台灣或中國都盡量避開政治議題,但從國際運作觀點來,去政治化會有政治後果。中國會培植自己的愛國教會、愛國佛教團,而中國官方在初期不會運作佛教、慈善團體,會歡迎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到當地並從中學習相關組織運作。但中國現在已宣稱是佛教先祖國,現在或未來還需要台灣類似團體來帶領佛教或慈善運作,其實是未知數。
台灣宮廟逾1.2萬家 能取信於民的《宗教團體法》很必要
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主編王鼎棫在演說時提到,台灣宗教自由度高,最具民間信仰代表性的宮廟數量多達1萬2207家,在兩岸文化交流上更扮演重要角色。
王鼎棫呼籲,現行法過於疏漏情況下,能取信於人民、合理管理宗教財務的《宗教團體法》是遏止中共滲透的必要方法。
王鼎棫指出,在大原則上,王鼎棫舉例大法官釋字第573、490號,政府對「宗教教務」應採「自主管理」。靈性、超自然經驗不在管制範疇,例如早上幾點念經。對「宗教庶務」應採「公開監督」,例如財務。政府只管外在行為,而且要管牽涉到社會公益性:如果寺廟財務沒控管好,成為中共金流滲透的管道,一定會對台灣社會造成影響,如此影響公益性,是政府應該介入的範疇。
王鼎棫表示,正因為擔心跟中共的統戰是透過財務的流動,宮廟應該每年度結束後半年經會計師查核,檢具財務報告,不僅報主管機關備查,也提供信徒閱覽,同時,也應利用網路,在接受捐獻財務個6月內,提供捐獻者查詢捐款的整合使用方向。對民主的信心,應建立於法治,長此以往,社會各界也能進一步信任宗教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