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東漢地動儀被質疑是偽科學 科博館持續展出引熱議
  • Line

A A A
2023-05-08 00:00

(記者王乙徹/台中報導)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被視為是史上第一個測量地震的儀器,考古學家1951年間曾按古文複製地動儀,該復刻版地動儀目前仍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有家長指出,近年來各界屢質疑地動儀不符科學原理無法檢測地震,地震學者甚至揶揄「房樑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建議科博館應移除此展品。

中部一名自然科學領域的教授指出,候風地動儀爭議由來已久,除了該儀器是否真能偵測出地震與方位外,最關鍵的問題是,現今展示的地動儀模型與相關說明,都是中國考古學者王振鐸1951年根據《後漢書。張衡傳》短短196個字,搭配相關地震理論複製還原西元132年發明的地動儀,且已變更部分內部結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的復刻版地動儀,屢遭外界質疑不符科學原理。王乙徹攝

從復刻版的地動儀設計來看,該儀器內部上粗下細的「都柱」號稱會因來自特定方向的震波觸發機關,讓周邊的龍鬆口吐出銅珠,銅珠再落入下方張口的蛤蟆嘴中,藉此確定地震方位。但該名學者指出,多年來中國學者不斷研究地動儀,已驗證無法憑著重心擺盪的設計確定震央方位,更不用說震波大小,會造成銅珠全部掉落或是不掉落,此外還有垂直與水平等不同震波的差異,地動儀也無法辨別。

依復刻版的地動儀設計,一旦來自特定方向的震波觸發機關,周邊龍會鬆口吐出銅珠,銅珠再落入下方張口的蛤蟆嘴中,藉此確定地震方位。王乙徹攝

目前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台北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均有展出張衡的地動儀,根據科博館網站的地動儀介紹,「本館展示之候風地動儀是根據王振鐸的設計復原而成,其內部結構與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略有不同。張衡的候風地動儀內之都柱是齔掛式,而王振鐸設計的都柱則是立足式」,顯示現存複製品與張衡設計有基本上的不同。

學者指出,中國比台灣更在意地動儀的真實度,2017年傳出因王振鐸還原複製的地動儀無法偵測地震,有關張衡發明地動儀的內文已經從教科書刪除,近年甚至捨棄王振鐸版本,另外還原複製地動儀,中國地震專家傅承義都曾揶揄「房樑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

家長指出,地動儀的真實性已引發討論、懷疑,科博館是國家場館且具有教育性質,持續展出此展品未修正或提供進一步說明,恐會誤導小朋友,呼籲館方應審慎考慮移除展品或是提出說明。

科博館回應,館內展示的地動儀是根據古代文獻記載進行的一種推想,試圖還原物件的製作方法與功能性,世界各地地動儀的版本或圖片,都是根據記載所推想的可能性之一,目前國內外學者與學生,也不乏以自己的推想來復原最為可能的文獻中地動儀。

科博館表示,為呈現科學家對科學性歷史物件的探究精神,將更新地動儀的展示說明,增加說明此物件為推想之一,多位學者專家曾提出多種其他可能性,也將利用可操作的演示方式,呈現其他可能的功能性推想。

地震學者建議科博館應移除復刻版的地動儀。王乙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