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專欄/面對貿易爭議 思考政治算計
  • Line

A A A
2023-04-20 00:00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本月12日中國大陸商務部對外公告,將針對臺灣禁止自大陸進口2455項商品,開始啟動貿易壁壘調查。隨即經濟部對外證實,已經獲得中國大陸駐世貿組織(WTO)代表團正式通知,主管官署亦坦白指出,本項貿易爭議整體發展態勢,業已超出政府預期;未來將責由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OTN)統籌應對談判事宜,同時經濟部與農委會另將針對影響層面與規模進行產業評估。

為何當前政府在綠營執政下,會對此項貿易爭議發展趨向如此失算,其實是因為長久以來,北京不斷對外宣稱,不希望讓兩岸問題國際化,堅決反對其他國家或是國際組織,就臺海情勢指三道四無端干預;更基於北京向來主張兩岸直接對話解決爭議,但卻完全忽視雙方對話溝通解決問題,其實必須奠基於九二共識,因此才會產生此種誤解誤判。

吾人更須理解,儘管經濟與政治在本質上就是一體兩面相互依存,而且兩岸經貿往來如此密切,但卻能讓臺北單方面禁止進口大陸商品狀態保持如此長久,使得兩岸貿易在條件與待遇嚴重失衡狀態下繼續運作,其中必然是存在政治算計。否則若是依據正常經貿規則與市場機制,此項貿易壁壘爭議早就應當浮現檯面,而不會延宕至今,才開始展開調查,並且還設定可能會長達9個月,最後預計在2024年1月12日結束之調查期限。

其實對照前述日期,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來,整個調查期限絕對是經過精算,並且設定在明年中央公職人員選舉之前,要是認為兩者之間毫無關係,日期如此接近純然就是巧合,恐怕真是很難讓人信服。

但若是要指控北京預備以民逼官或是以商圍政,恐怕亦無法找到斬釘截鐵證據,支持此項政治指控。臺北就算是認為北京此舉不無政治操作嫌疑,恐怕亦只能徒呼負負,但面對問題時卻無計可施。

不過話說回來,就目前綠營高層與政府主管機關面對問題表現來說,實在是讓人搖頭。不論是主管經濟與農業事務之政務首長一問三不知,其面對問題反應荒唐失措到表現出極度狀況外,甚至經濟部還胡亂列舉出前述2455項我方禁止進口大陸商品,去年我方對大陸出口總值為44.3億美元,僅占我國對大陸出口總值0.9%,期望能夠安撫社會疑慮,企圖淡化此事真正衝擊程度。

從此種牛頭不對馬嘴思維模式可以看出,經濟部官員只是思考到若是大陸採取報復手段,將僅限於前述2455項商品。但殊不知若是我方被世貿組織認定為採取不公平貿易措施時,對岸所能夠採取反制措施,並不僅限於前述2455項商品,其若是針對我方對大陸出口獲利最具優勢商品,作為優先反制項目時,並且衝擊到臺灣社會生產供應鏈以及就業市場時,勢必就會讓臺灣鄉親受到影響,此時就會對綠營執政無能相當有感,繼續連動到政治票房與投票意向更不待言。

此外經濟部官員更指出許多大陸商品都只是原則上禁止進口,但若是臺灣社會確實有所需求,在實務運作上亦可專案申請,開放少量短期進口滿足市場需求。儘管經濟部主管官員認為就此種運作機制來說,是否會被認定為貿易壁壘應有討論空間。

但就貿易供需基本原則來說,對於臺灣社會明明就存在市場需求之大陸商品,為何要刻意保持禁止進口,但又能夠專案申請開放少量短期進口,其中玄機何在,更是啟人疑竇;特別是綠營執政下,對綠色商賈政治支持者網開一面享盡特權,早就被臺灣社會輿論嚴重撻伐,此種作法豈能杜絕他人嚴重質疑?

整體來說,面對北京提出貿易壁壘調查,其實最正確應對方案,其實就是要儘量回歸經貿供需原則與市場機制。檢討2455項禁止進口之大陸商品時,假若其中確實存在因為動植物疫情傳播顧慮、商品品質檢驗無法合格、違反我國法律與善良風俗,甚或是侵害專利與智產權等因素,只要能夠符合世界貿易組織所設定合情合理禁制進口之貿易規則,其實就應當據理說明,亦不必覺得理虧。

其次就是大陸商品相較於本土或其他國家供應商源同類商品來說,其並未具備任何品質或是價格優勢,在臺灣市場並未具備任何競爭力,就算開放進口亦無代理商,會去進口在臺灣市場無法打開銷路創造利潤之大陸商品,最後造成本身積壓營運資金,最後搞到本身搬石頭砸自己腳,此時就實在沒有必要再去禁止進口此等大陸商品;堅持不讓徒然增加禁止進口品項統計數目,但卻沒有實質意義,此時就應主動開放,避免讓北京獲得指控我貿易壁壘口實。

再者就要嚴肅指出,前述2455項大陸商品中,是否存在真正優質商品,並且就品質對比價格來說,比起其他國家或是本土商品確實存在著價格或是品質優勢。此時若是開放其他國家該類商品進口,顯然就是證明並無必須保護臺灣本土企業生存需求,此時若是刻意不開放大陸商品進口,顯然政府就是未能考慮臺灣鄉親在消費市場所應獲得選擇商品權利,這就顯然是運用政治力干預並在扭曲市場機制,消費者權益亦受到傷害,政府若要避免坐實北京指控貿易壁壘罪名,並且確實照顧臺灣鄉親消費需求,就應當認真開放此等商品。

總而言之,兩岸貿易其實必須儘量回歸經貿供需法則與市場機制,許多刻意扭曲市場運作優惠或是自詡為讓利措施,其實在政治上都未見得能夠收攏人心或是產生效應。北京不再高舉惠臺旗幟,提出平等互惠要求,透過親兄弟明算帳,其實更是讓兩岸經貿關係能夠依循經貿規律運轉,先讓該讓產業升級者受到壓力,亦讓打算靠關係以特許做買賣者死心,也讓臺商或是從事兩岸貿易者,不會動不動被綠營指控為協助北京以民逼官或是以商圍政。

吾人必須牢記,唯有真正依據國際社會貿易規範推動兩岸商貿往來,才能完全杜絕任何因為品質不良或是商品檢驗無法過關,甚至是無法完成應有申報商品資料程序,受到商貿制裁時,不會再被曲解成政治打壓。北京若是不希望動輒被臺北綠營獲得政治操作機會,就應當停止高喊惠臺口號,以公事公辦依據正常規範態度來處理商貿關係。北京必須記住,海峽此岸所需要的應該是機會,而不是任何優惠,假若臺灣商品本身不爭氣,品質本身不夠水準,賣不到好價錢,缺乏市場競爭力,任何惠臺方案都無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