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博士
馬英九訪陸用湖南鄉音祭祖,綠營有聲音說證實馬是中國人不是台灣人。馬與其父祖成長之地有鄉誼,他不避諱,個人的感情被拿來政治撻伐,族群歧視纏繞了台灣的認同政治,綠營名嘴這種政治評論,如同納粹黨員在猶太商店牆上塗鴉猶太人大鼻子、大鬍子的形象。
若說鄉音是政治不正確,外籍配偶在台超過25萬人,他們講話有鄉音、思念原鄉,要不要都抓來在輿論上定罪?他們賺錢養家、照顧小孩、奉養公婆,貢獻於台灣經濟發展,台灣少了他們會垮。
認同政治在公民社會裡,少數族群、弱勢者用以強化自信,挺身對抗優勢族群所施加的歧視;在台灣,這個賤南亞媚西洋的種姓主義社會,認同政治成為歧視、區分非我族類的排他場域。
談到慎終追遠,馬英九談「我們中國人道德教育」,綠營評論「馬英九骨子裡的中國認同又跑出來」。綠營如此操作,把中國認同與台灣認同對立,迎合台灣社會主流趨勢,政大長期民調顯示愈來愈多台灣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這是現實。可以說馬在政治上不聰明,逆勢固執而為,但硬操作認同政治反馬,效果有限,馬不選舉了,不選舉的人可以講真話。
馬英九在陸發言的「兩岸中國人」,不是政治口號而已,他有鋪陳。馬英九講法有兩特點,第一他凸顯中華民國是現在進行式,第二他就憲法與法律上談兩岸關係,正面陳述了一個中華民國下有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憲法立場。以前他當總統,民進黨嘲笑是馬區長,政府公文書、文宣品裡出現台灣地區四字,民進黨就批自我降格屈從北京。民進黨一直依循同樣的邏輯,認為九二共識或「一個中國」裡,沒有中華民國。民進黨的邏輯也正是北京的邏輯,當國際關係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壟斷了中國的代表權,兩岸關係上「中華民國包括大陸地區」只是法律主張與北京實際統治大陸的現況不符,民進黨與中共的主張對多數人聽起來有道理。馬的講法法律上沒錯,也應該是中華民國政府堅持的論述,但距離人民生活遙遠。
馬努力講憲法上的道理,與九二共識的意義,空谷足音,可惜兩岸關係不是法律的訓詁學,九二共識也不該被當成考古學,此時刻深藍有人把國統綱領的相關文件翻出來,這文件與台灣選民、與年輕世代又何關?憲法一中是事實,但也無法否定當下台灣居民有權推出各式主張,並加以施行,儘管其主張可能與中華民國憲法的「國家統一之前…」相牴觸。政治決定法律,不是法律決定政治,不是憲法講了台灣未來就被限定了,用法律解釋政治、用法律解釋兩岸關係的盲點是沒看到政治的目標往往就是要推翻既定的法律。
馬英九不選舉,所以他可以娓娓道來講真話,「我們中國人」都講出了,當今台灣對自身政治前途仍有企盼者,誰敢如此說?國民黨中央護馬,但也保持距離,國民黨的發言策略很明顯,針對民進黨罵馬時邏輯矛盾、昨是今非的部份攻擊民進黨,但國民黨沒有附和馬的論述。
政治現實下,面對台灣選民,各政黨的兩岸論述一定會往中間靠攏且小心翼翼地保守。賴清德不提台獨了,亦步亦趨跟著蔡英文;柯文哲公布了民眾黨的立場,以前講過的「兩岸一家親」沒有放在標題;國民黨未來的候選人,除非有奇兵,否則九二共識一定只能輕輕帶過,能不提盡量不提。
北京對台事務單位對馬英九訪陸有所期待,也欣賞馬英九把兩岸關係概念說的清楚,說了台灣政治人物不敢說的,也說了北京自己不敢說的,北京有智庫認為馬的發言可以是兩岸關係「有共識也有差異」的定調話語,做為兩岸的參考基準點…太天真了。法律上有道理,不等於現實上有道理,馬像是法律與信念的辛勞傳道士,若對這套論述有期待,場景不該是在湖南,也不能只依賴馬,而是要有千百個傳教士在台灣的萬座廟口與夜市如此興講。同理,大陸定調今年是大交流年,廣邀台灣各界紛紛赴陸,會很辛苦,但也只是形式主義下的苦勞,對台灣社會的兩岸論述影響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