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救助法》民間版五大修法重點出爐 何時能推進就等衛福部態度
  • Line

A A A
2023-03-28 00:00

(記者單蔓婷/台北報導)攸關貧窮者資格認定及照顧措施的《社會救助法》被批評標準過嚴,民團推估逾220萬貧窮人口被社會救助體系拒於門外。人生百味、芒草心慈善協會、社區實踐協會及興隆會所社工團隊等組成「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日前提出民間版修法草案,尋求國會支持。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蘇昭如司長表示,今年內會提出衛福部草案,不會迴避。

民間版《社會救助法》修法提案,已由范雲立委主提並展開連署,近期將送立法院院會一讀。但按照慣例,僅有立委提案,並不容易在委員會排進審查,因此衛福部版本何時送進立法院,是修法能否推進的重點。

蘇昭如司長:符合539條款人數逐年增加

針對民間版的幾個重點,包括:家庭人口採計不應過度綁《民法》扶養義務、戶籍地和居住地不一被排除、無家者專章、虛擬收入是否合理,以及階段式脫貧設計等。主管的社救司蘇昭如司長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衛福部將彙整各界意見,釐清是法規不足或執行未落實,「今年內會提出草案,我們不會迴避,也感謝社工夥伴反映第一線意見」。

礙於《民法》親屬篇的互負扶養義務和當代家庭型態有所脫節,家戶所得合計恐製造更多家庭成員間的拉扯。蘇司長表示,授權社工使用《社救法》的539條款可排除應列計的家庭人口,就是為了處理這類個案,111年適用539條款有6785人,110年則有6312人,相較往年都有成長。

現行社救法的彈性規定  芒草心:易流於人治

至於審查必須和戶籍地掛勾的規定,蘇昭如認為仍有必要,低收、中低所涉及的福利多,更需考量權利義務。對於受人籍不一影響的個案,目前也有彈性的急難救助或實物提供。聯盟成員則擔心,短期的急難救助,是否能協助陷入困境,需要醫療、住宅及各種福利服務的弱勢者?

有工作能力但財稅資料上沒有收入的民眾,申請救助時,會被設算「虛擬所得」。人生百味巫彥德認為,實務工作看見不少有工作意願,卻無法就業的例子,衛福部必須說明「虛擬所得」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在哪裡。

蘇昭如指出,目前的設計已包含豁免或折算條款。她列舉豁免幾類人,包括家中有未滿6歲幼兒,重大疾病家人的照顧者,自身罹患重病等。此外,若身障者沒有收入,則以虛擬所得的55%折算,「如果大家覺得虛擬所得不適合,也可以提出更好的方式,如果有其他需要折算的身份,都可以提出來討論」。

芒草心秘書長李盈姿則擔心,現行法的排除或彈性規定,容易流於人治,「還是希望能夠有明文規定入法」。

「社救法修法聯盟」將主動與衛福部政策協商

巫彥德說,居住不穩定的人,都是準無家者,一遇到社會風險極有可能流落街頭。對此,蘇司長表示,「目前政府列冊的遊民有3000人左右,不是說人數不多,我們就不應該重視」,目前已有服務方案和相關計劃在協助,至於《社救法》未來要不要納入專章,將開放各界討論。

聯盟表示,在尚未進入修法程序前,將主動與衛福部政策協商,包括虛擬所得制度下如何回應非自願性失業的個案?社工無法審查或主觀裁量下未能使用539條款?不在籍弱勢者如何獲得完整救助?以及階段性脫貧設計入法的可能性等。

長期關心精神障礙者、居住、貧窮、教育議題的興隆會所也加入修法小組,從實務狀況整理修法理由與社會對話。翻攝興隆會所臉書
長期關心精神障礙者、居住、貧窮、教育議題的興隆會所也加入修法小組,從實務狀況整理修法理由與社會對話。翻攝興隆會所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