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近日某媒體刊出一篇報導,標題是「蔣萬安好感度墊底 藍營揭一件西裝看出『團隊螺絲很鬆』」,內容謂蔣萬安日前弔唁星雲,竟穿著偏亮色系西裝,讓不少藍營大老看了很詫異,批評蔣的團隊都是小朋友,不懂禮數,螺絲鬆了;這篇報導涉及新聞判斷與新聞寫作,有3個地方值得討論:好感度墊底、消息來源、參加喪禮的服裝。
先說「好感度墊底」,所謂六都市長好感度調查,指的是《KEYPO大數據系統》的網文耙梳數據統計,從2月20日至3月6日的六都市長好感度數據圖,桃園市長張善政好感度獲得1.14最高,接著是高雄市長陳其邁、第三名是台南市長黃偉哲、第四名是台中市長盧秀燕,第五名新北市長侯友宜,而台北市長蔣萬安則敬陪末座墊底。
台灣媒體很淺薄,抓到籃子就是菜,這則數據來源不是「調查」,而是網路貼文的語義分析整理,一般媒體稱為「爬梳」是誤稱,而應是「耙梳」,原意是使用竹耙梳理曬在地上的作物,怎麼會是爬著梳理呢,媒體逕稱為「爬梳」是淺薄與不用功的另一個證據;因為是網路數據的二手資料整理統計,一方面可能會有語義誤解的障礙,未必精準,如「下架」是負面評價,但若說「用新台幣將義美豆漿下架」,可是極高的正面評價,數據分析會這麼神嗎?
另方面,網路聲量是即時回應社會事件,起起落落在所難免,那段期間張善政將桃園代理教師全年給薪、免費營養午餐、一口氣砍掉桃捷3位副總,媒體聲量高是應該的。不過,首長的好感度要全年觀察,短期的聲量數據並不足為憑,否則放煙火的當下聲量最高,但可沒辦法天天放煙火。
再說「消息來源」,周刊這則新聞的消息來源是未署名的「藍營大老」、「國民黨人士」,新聞未揭露消息來源,對嗎?或謂新聞學教科書有說「要保護消息來源」,所以消息來源不應被揭露,這又是書沒讀通的例子。
所謂消息來源之保護,並不是所有的消息來源均不得洩露,消息來源是否保密,應依洩露消息來源是否會致使消息來源工作、生命、及財產招致損害而定,當洩露消息來源會導致消息來源工作、生命、及財產有損害之虞時,消息來源即應保密;反之,消息來源即應公開,以證明媒體不是捏造消息的「製造業」。
如新聞報導某中央機構圖利特定人士,消息來源若是該機構低階官員,則消息來源應予保護(但新聞仍必須查證),因洩露消息來源會導致此人受到壓力與干擾,但消息來源若是立委,則消息來源不應保密,因為立委職司監督,並不會因消息來源揭露而受到影響或干擾。
新聞中說是「藍營大老」,既然是大老就應寫上姓名,蔣萬安是後輩哪能對「大老」怎樣,新聞亮出消息來源「大老」名字並不會使其工作、生命、及財產導致損害,不寫名字,就涉及新聞查證問題,誰知道新聞是不是掰出來的假新聞;此則新聞若出現在電視,NCC可以用新聞查證為由,要求電視台答覆。
最後談參加喪禮的服裝問題,台灣不像日本社會對參加喪禮的服裝有嚴格的規範,台灣只要素雅即可,當天的照片蔣萬安穿藍色西裝,未打領帶;並不失禮,也未如新聞所述是「偏亮色系西裝」,亮色系西裝是布料閃爍,通常是歌星穿的。
老國民黨是醬缸文化,弔喪一定是黑色西服、暗色領帶,然後面容一定要做哀戚狀,講個 《莊子》的故事給指責蔣萬安服裝不恰當的「大老」聽–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個人是好朋友,某日子桑戶「掛點」了,還未下葬,孔子派子貢去弔喪,子貢到了喪宅,只見死者的二位好友孟子反、子琴張在子桑戶大體旁,編曲鼓琴,相和而歌,歌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返其真,而我猶為人」,翻成白話就是「桑戶兄呀、桑戶兄呀,你已經成仙了,我等還在當人」,子貢看不下去,詰問二人「臨屍而歌,禮乎?」,二人相視而笑說「是惡知禮意」,意思是咱兄弟倆就是「討厭禮教」,不然哩,你要怎麼樣。
子貢回去,將兩人「臨屍而歌,顏色不變」的「惡行」告訴孔子,孔子說「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內者也」,「方」指禮教,以社會學的話說就是社會規範,即法律以外,規範社會成員行為的不成文潛規矩,「游」指的是行為人的言行舉止,孔子的意思是說,孔丘的儒門是受社會禮教規範的人,而對方二人屬道家,不受社會禮數拘束。
故事到此還未結束,莊子在書中還補一句話「酸」孔子,謂孔子說「內外不相及,而丘使汝往弔之,丘則陋矣」,就是儒道本就不同掛,我(指孔子自己)叫你(子貢)去弔喪,是我自己「不識相」,自找沒趣,也漏氣了。
時代在變,這年頭「大老」還在比手畫腳是「則陋矣」,老國民黨的醬缸文化是可以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