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集專欄/藍綠都爆發言人之亂 誰讓發言人成「高危」行業?

  • Line

A A A
2023-02-24 00:00

余可及/資深政治記者

藍綠兩陣營近來不約而同爆發「發言人之亂」,民進黨是行政院發言人陳宗彥因多年前性交易、性招待甚至喬事指控而黯然下台,在任還不到一個月。無獨有偶,國民黨蔣萬安的台北市政府,上任不到二個月的發言人羅旺哲也請辭下台,因牽涉市府團隊運作問題,一場茶壺內風暴正蓄勢待發。兩件事看似不相關,實則有著相同的背景因素。

發言人是單位和首長的門面,重要性非比尋常。然近十年來,由於整個媒體環境轉變及網路平台快速崛起,發言人的角色也有重大變化。過去的發言人,就算不是首長的心腹重臣,只要發言,就代表首長或單位的意志,起碼也是具一定新聞敏銳度、分量的學者或政治人物。

最具體的例子,是陳水扁在擔任台北市長時首任發言人羅文嘉。儘管當時羅文嘉年紀還不到三十歲,卻跟隨陳水扁許久,是其最倚重的大將之一。另一例,是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時的首任發言人是金溥聰,馬英九對金溥聰的信任,自不待言。發言人的「心腹」角色,一覽無遺。

不過媒體環境的轉變,卻讓發言人受到的挑戰越來越多,折損越來越大。以民進黨重新執政後的行政院發言人為例,就歷經童振源、徐國勇、Kolas、丁怡銘、羅秉成、陳宗彥六人,眼看又有第七人要上任,更換之頻繁,已成行政院所有閣員之最。雖然未必每個都都是因為「出事」才下台,但發言人的「高危險性」,已毋庸置疑。

在此情況下,各首長們自未必願意自己的心腹重臣出任發言人一職,以免過早折損,也避免被一起拖下水;而首長的心腹們,當然也未必願意承受高風險擔任發言人,隱身幕後指揮,是更好的選擇。於是應運而生的,就是各種「功能型」的發言人,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而且,各陣營皆然。

這類「功能型」的發言人,多半具有年輕、形象清新、口才不錯等特色。取材的對象,許多來自於媒體,尤其是電子媒體,不少主播、記者都紛紛上位。而在綠營,有另一個取材的管道是「覺青」,也就是太陽花運動前後崛起的「青年才俊們」。

而這些人受到任用,不是因為自己是政治人物的核心,要說能在決策上有多少參與,或者多麼能詮釋老闆的政治語言,更者取得在檯面下釋出新聞訊息、檯面上正式發言的權力,無疑都非常有限。簡單來說,他們的功能就只是「麥克風」而已。對首長而言,他們是隨時可割可棄,而且馬上有很多替代人選的。綜觀各黨、各單位,哪個不是設了如過江之鯽、讓人已經叫不出姓名的「發言人」、「副發言人」職位?

此次台北市政府發言人羅旺哲去職,其實就是反應「功能化」發言人問題所在:發言人對自己的期待是「核心」,是「能充分授權被發言」,但期待和現實有落差,於是憤而請辭。而離職後還殺回馬槍,揭露前老闆的底,演變成茶壺內的風暴,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民進黨歷任行政院長在發言人的選擇上,也有類似情況。近年的發言人,稱得上是「首長心腹」的,只有丁怡銘一人。但丁怡銘因自身因素很快折損,甚至波及蘇貞昌,迫使蘇貞昌朝另一個極端做選擇,由法律專業、發言極其保守的羅秉成出任發言人。

而徐國勇、Kolas和陳宗彥,都算同一類型,「有民代和政務背景」的政治人物。這種人未必核心,但至少滿足「應付媒體」和「接地氣」要求。其中最成功的算是徐國勇,找陳宗彥當發言人,應也是想複製徐國勇的成功經驗。但這類型的發言人問題也是顯而易見:過去的背景,是否能禁得起考驗?既然本來就是政治人物,對首長、單位的忠誠度也就成了問題。徐國勇與蘇貞昌不合以及離開內閣後的紛擾,Kolas的酒駕問題,以及陳宗彥被爆料的性交易、性招待醜聞,都是明證。

其實,無論是陳宗彥或羅旺哲,在擔任發言人職務風評都不差。尤其是陳宗彥,在擔任內政部次長時,對媒體正式發言和私下交流,都算是進退有據,頗受採訪記者肯定。但終究都敵不過發言人「高危」風險。經過這兩次事件,看來政壇恐怕會出現更多「不發言」的發言人,羅秉成之重作馮婦,以及台北市新任發言人變成「老成持重」的王秋冬,都反映這樣的現實。這種「安全牌」,對於民眾「知的權利」而言,無疑是倒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