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團圓!多數障礙兒只能在全日型機構過年 民團籲取消「不宜返家規定」

  • Line

A A A
2023-01-20 00:00

(記者單蔓婷/台北報導)衛福部社家署2022年9月統計,全台共有168家提供全日型住宿服務的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實際安置1萬2771人。年節將至,機構服務對象持續留院或順利返家?新北市樂山教養院,有8成以上的孩子返家過年。然而為數不少的身心障礙機構服務對象,可能除了過年外,平時返家的機會並不多;甚至只能留在機構過年。張嘉芳院長說,設置「不宜返家規定」體貼的對象是家長,對於障礙者的權益卻有被忽略的可能。我們都能理解家長照顧的辛苦,但當家長和障礙孩子的權益衝突時,政府站在哪一邊?

目前國內仍有為數不少的全日型心智障礙機構,平日假日皆留在院區,過年可能也不例外。張嘉芳觀察癥結在於「家長是否重視孩子返家與配合的意願」。為落實CPRD(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精神,她建議政府應從取消或修改全日機構「不返家規定」,至少朝向以服務對象為主體來思考返家規定。「父母超過70歲,我就不宜返家」乍聽真的很難接受這樣的邏輯,尤其在我們愈來愈強調CRPD精神的此時。樂山主張的是:「只要我有家,返家,就是我的權利」。至於返家如何落實?無法返家者,至少也要顧及親情如何維繫?可以透過社工與家屬溝通討論,因應各家情況作細部調整!

自從院內推動返家政策以來,「我們發現服務對象都非常喜歡回家,假期結束要返回院內也特別開心」,返家除了可以讓孩子銜接機構與家庭,適當地轉換生活處所。更可以避免機構不當對待,或及早察覺服務對象的異常,監督機構的服務品質是否落實。」,樂山現有122位住員,且9成以上都是重度心智障礙者,張嘉芳說,目前院方規定每月二、四雙週返家,春節期間則配合政府規定,幾年推動下來,家長配合的程度也逐年增加,目前超過8成的家屬能夠規則配合,也部份緩解了假日人力不足的困境。
 
「不宜返家規定」 服務的是家長

曾服務於馬偕醫院、安寧照顧基金會的張嘉芳,2015年成為樂山教養院院長,「我踏進身障機構時,一直都有一個疑問,對於心智障礙者而言,誰最能代表他們,為其主張應有的權利?是家屬嗎?是機構嗎?或是政府機關?」,這樣的疑問,在CRPD的精神中得到解答:「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  」,身障者本身是唯一需考量的主體。然而,一旦討論到返家的議題,她就遇到挑戰,因現有的返家政策,常常向家長的需求傾斜。
 
「家長與機構不應站在對立面,因為照顧好服務對象是我們共同的目標!如果機構經營得好,家長與服務對象皆能受惠;反之,若機構經營不下去,最頭痛的會是家長」,張嘉芳表示,很多家長說「家裡沒辦法」,而她也會提醒「機構也有一堆困難,大家要彼此支持與體諒」。張嘉芳坦言,若要將身障者通通丟給機構,或丟給家屬,都沒有人撐得下去,現階段可行方案是大家共同協力,「你顧一陣子,你累了你休息,送過來給我。我累了,妳也要接手,這樣才撐下去」。

最怕地方政府幫著扯機構後腿

「過去常聽聞,各機構要求家長帶服務對象返家時,被投訴到主管機關;也曾發生政府單位給出『2萬1千元是要照顧30天的費用』的回答,來息事寧人或片面要求機構調整,卻無視收費金額的合理性,與機構在《勞基法》一例一休規定下是否能因應等問題,令機構經營與維持更逢挫折」。
 
「我覺得政府要當機構的靠山,機構才做的下去」,張嘉芳說,樂山這幾年的逐步轉型以及返家制度的落實與成功,新北社會局的輔導與正向支持確實功不可沒。主管機關成為幫助院方與家屬之間溝通的緩衝與橋樑,也不吝肯定我們的付出與努力,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站穩腳步,更有信心朝未來前進。

去機構化的第一步 從返家準備做起

回想2022年CRPD國際審查熱點話題「去機構化」,審查委員建議政府應該制定有時限的去機構化計畫,讓回到社區生活的障礙者獲得必要的支持。

去機構化在台灣是爭議議題,承擔期待,但實踐過程也遭遇非常多困難。

台灣障礙研究學會理事、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張恆豪在CRPD會後論壇提醒,我們需要進一步開拓資源,去確實落實自立生活、社區居住、去機構化,這才是更根本的問題,「如果我們對於公約的承諾只在現有的資源內搶資源,這是弱弱相殘,最後不是剝削服務人員,就是把照顧責任丟回家庭」。

「我們討論去機構化,其中有很多議題都是這樣互相拉扯」,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說,家長不願意讓障礙者回家,但公約精神強調的是尊重障礙者的選擇。同樣的,去機構化並非關閉機構或增加資源就可一蹴而就,所有和身障者相關的人際支援網路,都需一併調整配合。

陪伴100多個障礙者家庭的張嘉芳院長說,「機構化有很多步驟,政府是不是也要設出一個很清楚的階段?為了落實CPRD精神,對於全日機構,先從輔導返家做起,全日型機構中的服務對象,才能開始逐步踏出機構,接觸社區,讓未來的回歸社區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