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專欄/始於蔣經國終於蔡英文 沈呂巡的外交工作
  • Line

A A A
2023-01-12 00:00

施威全/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博士


沈呂巡(1949年11月12日-2023年1月6日)談中英關係與台灣史,曾提及他祖先沈葆楨。晚清歷史常見沈葆楨劬勞身影,募兵募糧、打仗殲敵、鐵腕治縣、創建中國現代海軍。他1874年抵台,修築基礎建設、造防禦工事、奏請設立臺北府、解除海禁。論與台灣的淵源,沈葆楨是保台抗日、嚇阻境外勢力的先驅,台灣有太多古蹟,例如億載金城,是他功業的見證;若說因為沈葆楨,清朝鞏固了對台灣的殖民,那許多台灣人的祖先都是台灣未能「脫中入日」的「歷史共犯」:沈葆楨重開移民關卡,漢人祖先得以渡台佔地,今日不少台灣人是他們繁殖的後代。

沈葆楨歿於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任上,正二品方面大員,他參與的洋務運動續命了清朝政權;沈呂巡一生推動外交,讓中華民國在國際得以持續發聲,他也擔任過政務官。兩者官階相仿,志業頗似,皆身處艱難的環境。

根據宋楚瑜的口述著作,沈呂巡是蔣經國推動對美國會工作的早期戰將。曾任國防部聯絡局局長的胡旭光在1971年轉任駐美大使館公使兼國會組組長,他是蔣經國的人馬,袁健生、沈呂巡、李大維、馮寄台等,都是胡旭光後來一手培訓出的外交官。胡為真的著作也提到了沈呂巡早期經歷, 1983年錢復出任北美事務協調會代表,胡為真任國會組長,副組長為袁健生,沈呂巡、李大維任諮議。當時中華民國與美國已斷交,台灣外交官無法登堂入室國務院,且有八一七公報事件,國會工作成為對美外交存續的重點。袁健生的口述歷史談得比較露骨,從其文字可以看出,最早對美工作由蔣宋美齡主掌、孔宋家族負責,蔣宋美齡深諳透過美國國會影響白宮、國務院的重要性,因此外交部負責與美行政部門溝通的同時,孔宋家族負責國會工作。創立駐美大使館國會組,指派自己人經營美國國會關係,是蔣經國甩開孔宋家族「舊中國遊說團」、把國會遊說工作制度化的開端。從此脈絡看來,袁健生等人,包括沈呂巡,是蔣經國掌控對美工作的黃埔門生。

袁健生描述駐美國會組的情形,1986年他升組長前找了李大維、沈呂巡、張大同、趙介生,四人皆非文官任用,都是留學生,剛得到博士學位或即將拿到學位,袁健生用他們迴避掉文官必須輪調的規定,借重本就有美國經驗的年輕人就地蹲點深耕國會關係。根據袁健生,國會組只要回台灣,蔣經國必召見,細細垂詢美國政治生態。

沈呂巡的對美工作始於蔣經國,終於蔡英文。蔡英文政府上任第一天,時任駐美代表沈呂巡接到通知必須於6月5日離任,時間緊迫不符慣例,將離任的沈呂巡沒有時間向美國政壇、在地僑胞辭行。根據當時駐美代表處的新聞稿,沈早在政權交接前的4月15日便報請外交部轉呈辭呈申請退休,但一直未奉核,不能展開辭行行程,等到被要求離任時,只剩兩週時間,離去太匆匆。

沈呂巡也擔任過駐美代表處國會組組長,他比袁健生年輕7歲,台灣外交官們常拿這兩位組長相提必論,兩人皆長期經營對美事務,但風格不同,說話卻也都直爽,因此我兩度聽到袁健生在談某項台美經貿議題時坦率地「說」沈呂巡與賴幸媛,大意是:不能依照沈、賴兩人的火爆浪子或拼命三郎個性行事。有外交官論斷袁健生、沈呂巡,認為一個軟、一個硬。但兩人總能成大事,以雙橡園的國旗議題為例,袁當駐美代表的作法,仿照白宮酒會在草地上搭帳棚,國慶酒會餐桌上擺幾千面國旗;沈則是露天集會把國旗升到旗桿上,兩人儘管作法不同,都凸顯了中華民國。袁健生對於沈呂巡的作法有意見,袁認為不該當麻煩製造者,這種事只要美方正式同意了,美官員自會找理由應付中共的壓力;而沈則公開表示,他的作法符合台美默契,有事他扛。袁健生在其口述書中小批了一下沈呂巡的升旗,但對於兩人合作促成美國給予台灣免簽證,著墨更多,提到沈呂巡為了協調內政部等單位配合,力爭之下不知得罪多少人。而這本書,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袁健生訪問記錄,緣起便是沈呂巡介紹中研院學者訪問袁健生。

相較於袁健生出身富裕家庭,沈呂巡家世清貴,皆是世家子弟但兩人都憑其能力成就事業。輿論說沈呂巡是大砲、脾氣大,的確他會為了暖氣等小事發怒,年輕的外交官拿林永樂與沈呂巡兩位前後任駐歐代表相比,一位溫煦一位熾烈。沈呂巡一身傲氣但舉止不狂妄,進退之間以氣質折人。很難說這股氣質是來自家世或才華,或者皆是。在倫敦泰晤士河岸,一個與某黨淵源甚深的私人俱樂部裡,他站在19世紀政治領袖的肖像畫前,倚著火爐,講著當年英國政治人物如何在該處討論一萬公里外的鴉片戰爭,言語中就帶出了沈葆楨與林則徐,兩位都是他的祖先。

為何花錢加入昂貴的上流社會俱樂部,原因之一,沈呂巡說,常邀約英國文官在此談事。英國公務員,除非中學念貴族學校、大學念牛津劍橋、相當資歷獲得爵位,很少有機會體會私人俱樂部的風華歷史,請他們來茶敘,大多樂從。再如何左派、積極參與公務員工會、罷工的英國文官,也很難放棄這樣的邀約。沈呂巡的氣質頗迎合骨子裡階級標記深刻的英國社會,當然,是與工人階級、少數民族對立的那一端。

於私人俱樂部晚宴,記得郝龍斌也在,沈呂巡向台灣訪賓介紹英國,提到認識英國必看的10部經典電影,當他講到真善美時,賴幸媛與我不約而同打岔說那是德國故事,沈呂巡辯說茱莉·安德魯絲是英國演員。這也對,安德魯絲受封大不列顛騎士勳章與女爵士,帝國味道十足。沈呂巡談到電影窈窕淑女,我很想插嘴說,其實這影片的主角不是學者與貴族,是女主角所代表的倫敦工人階級,他們講話時,不發H音,英國流行文化與美國最大不同的特色,在於其階級意識。當然無法如此插嘴,我只能輕聲對他的下屬說,沈代表還真snobbish,某種高貴的驕傲。我實在還想插嘴說,俱樂部所在地正是當年政壇籌劃社交活動的地方,壓抑的英國政治人物,19世紀上半頁流行群交、換伴,集體行樂視為特權階級理所當然的消遣。

做為他的客人,沈呂巡對我和陸委會同仁極為寬容,甚至有點放縱。在俱樂部裡我拒絕打領帶,他沒意見,工作人員拿著領結要求我戴上,我辯說我穿的立領襯衫是民俗傳統服裝,俱樂部工作人員不得歧視,我還想說我專長英國歧視法,沈呂巡已雙手放我肩上安撫,輕聲說算了,我便放棄堅持。跟著他至少兩度出入這類俱樂部,照規定室內不准帶紙筆,絕不能寫下任何人的談話,遑論拍照,因為這是傳統上保護成員隱私(或者是淫行)的紳士俱樂部,但沈呂巡同意我們偷錄下與英國官員的談話,還提醒我們趁機偷拍照,紀錄工作兼留下個人紀念。

謝謝沈大使幫忙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