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照真專欄/Meta怎能不承認自己和台灣新聞的關係?

  • Line

A A A
2022-12-26 00:00

林照真/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國內四大新聞媒體公學會與Google與Facebook(現改名為Meta)兩大跨國平台代表,針對平台應付費給媒體問題,首次進行面對面協商。雖說雙方沒有太多互動,卻更有機會說明自身立場。Google和Meta在協商中,同樣都未直接回覆付費問題。然而,面對與台灣新聞產業的關係,兩大數位平台,卻出現極大差異。

Google表示願意一同守護台灣新聞產業的發展,Google並希望公私協力,找出屬於台灣的專屬發展模式。Meta則僅強調自己為一企業,努力進行事實查核,以確保Facebook及Instagram的訊息信賴度。對於自己和台灣新聞產業的關係,隻字未提。

這兩家跨國平台都因高超的數位科技起家,Google的立基點在搜尋引擎;Facebook則在社群媒體。Google希望可以協助社會很快流通資訊;Facebook則希望增加人際間的交流互動。加上兩家平台公司提供的都是免費服務,確有「天下為公」的數位開源胸懷。

很快,情況變了樣。

Google與Facebook都建立了橫跨廣告產業、代理商、數據公司、發行商的數位廣告交易系統。這兩個交易系統,都提供不到一秒鐘就可以完成競價的廣告技術服務,已經成為全球最有支配力的兩大廣告公司,每年營收可達6千億美金。Google的盤據點是各大網站的展示型廣告,這與它的搜尋引擎有關。搜尋引擎中有大量新聞穿插其中,民眾要找資訊,也會輸入關鍵字搜尋,Google因此建立強大的關鍵字廣告,成為21世紀的廣告霸主。

Facebook則是專心經營社群媒體,讓大家可以分享各種訊息,尤其是在動態消息上。它的獲利模式和新聞的訊息邏輯很有關係。Facebook創辦人祖克伯用「活的報紙」形容Facebook;也把動態消息命名為NewsFeed(現已改名為Feed)。可見一開始的祖克伯,多麼在意報紙、新聞。

曾經有個記者問祖克伯:「是什麼原因,讓動態消息如此重要?」

祖克伯回答:「一隻死在你屋子前的松鼠,可能會比正在死去的非洲人,更讓你關注。」

「松鼠之死」只是個比喻,答案也很殘酷,卻有幾分真實。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人們自然關注。

Facebook問世後,全球的新聞產業,都願意把新聞放在Facebook粉絲專頁上。一方面是因為免費,媒體相信Facebook可以把新聞行銷到更遠的地方。除了粉專外,Facebook還會用自己的演算法,若干新聞內容還有機會出現在Facebook的動態消息中。

對新聞界來說,「松鼠之死」和「非洲人之死」都是值得關心的事,也都會報導。必須承認,新聞界的邏輯,有一部分和祖克伯的想法類似。新聞報導必須提供民眾關心的資訊,以便民眾做各種因應。當然,新聞另一重要的標準就是與公益有關。非洲的各式各樣問題,即使離民眾遙遠,還是有關心的必要。所以,「松鼠之死」、「非洲人之死」的訊息,媒體都會報導,也都放在臉書的粉專中。

不過,根據新聞媒體編輯標準,一定不會把「松鼠之死」放新聞頭條。民眾如果是從新聞網站掌握新聞,相信很快就會看到有關「非洲人之死」的報導和討論。

然而,Facebook的演算法,卻更喜歡「松鼠之死」的新聞訊息,不會對「非洲人之死」感興趣。臉書的演算法根據大家的按讚、分享來計算,超過五百人點讚的訊息,便有可能獲得演算法推播。接著又會有更多人進行新聞分享,誤以為最多人分享的新聞,就是重要的新聞。無形中,Facebook的新聞分享,決定了新聞產業的新聞標準與新聞價值。

由於Facebook動態消息與廣告獲利機制綁在一起。當Facebook的演算法把「松鼠之死」的訊息放到動態消息後,可以為媒體帶來廣告收益。在動態消息構築的動態牆上,則又會出現各式模仿新聞形態的廣告內容穿插其中。使用者以為是新聞便去點閱,這樣又可讓Facebook帶來廣告收益。

至於「非洲人之死」的新聞呢?既不能得到臉書演算法青睞,媒體必須投入更多經費,或是買國外通訊社的報導內容;或是派記者遠赴非洲採訪。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新聞成本。

然而,Facebook不用支付任何費用,卻可以奪下全球數一數二的廣告霸權。Facebook的演算法和新聞分享為自己帶來龐大收益,卻嚴重傷害新聞價值與產業。

Meta還能說自己和台灣新聞無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