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威全專欄/從平路到蔡詩萍 政治留點路給文化
  • Line

A A A
2022-12-23 00:00

施威全/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博士

平路是奇特的文學人,除了小說與散文上的國際成就,她的評論文章很深刻。平路談時事,不限政治,更多的是解析表象背後的符旨。有的作家見聞廣博,談議題時引述各國經驗與歷史故事,而平路的思考是往深處鑽,又能從抽象的概念中提出現實的意義。民進黨執政,平路擔任台灣駐港光華新聞中心主任,在港府對台灣頗有敵意的年代,光華中心做為中華民國駐外單位,很難開展,但港媒對平路高度評價:

「平路引入香港人認識不多的台灣文化…四年間,舉辦了三百多場活動。文化講座、藝術展演、鋪設『光華之友』網路…『茶與樂』、『台灣月』等活動,成為讓香港人觸摸台灣文化的精品節目。」
「(平路)在港七年向台灣示範了一種『作家做官』的精緻模式:不張揚、不橫行、不霸道、不功利,卻仍能夠開拓和統合資源,做出了想做的文化美夢。」

對追逐政治的政務官而言,光華中心主任不是高官,形式上還得服膺台灣駐港辦事處處長(駐港外館館長)的領導,對平路是屈就,但也沒有館長真敢把平路當下屬。平路的在港成績,沒有被港媒當成是總統陳水扁的政績,港人只為台灣文化而驚艷。

國民黨執政後,文建會擬與平路合作,政府出資籌拍〈孫中山傳〉,並委託她監製,但監察委員周陽山不滿,致電主管機關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表示若拍出來的國父傳不符史實,監院將彈劾。國民黨政府與平路不再合作,一部計畫讓孫文走下神壇的紀錄片夭折。若當時國民黨政府慶祝中華民國100年的活動有平路參與,或許就不會有後來國慶音樂劇〈夢想家〉。用夢想家呈現辛亥年輕人的熱血的確感人,但這劇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台灣人,從1912到1949,就跳到10大建設等治績,沒有80年代的社運、民主運動,沒有50年代另一群夢想家,台灣社會主義青年,被鎮壓的白色恐怖年代。〈夢想家〉版的斷代史,如同民進黨的中華民國史一樣,只有片段。前者的主角都是外省人,少了台灣;後者只有台灣,逃避了中國因素,不提1912年只講在台灣的年代。兩者都是缺頁的歷史。

不過,盛治仁表示,平路女士從頭到尾就不是監製,也從來沒有規劃過。但她一直是建國百年籌備活動的顧問,參與所有相關會議,包括夢想家。即便周陽山委員質疑後,平路女士還一直都是顧問,沒有改變。

硬把老一輩認知的國父形象塞到年輕人腦裡,是時代笑話,今天的孫文,就在藍營的偉人神話與綠營戀童癖描繪間擺盪,當年周陽山的反對把年輕人愈推愈遠。平路,或者文化人,若參與政府工作,意義在探險,擺脫政治教條羈絆,開拓些空間,打造各方得以各自詮釋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找到與新時代的接合點,文化不是政令文宣。

馬英九執政的國民黨並非無視文化工作,馬英九當臺北市長時找龍應台入閣、允諾龍應台不助選、不站台,當總統後,繼任平路位置的有羅智成,高中時就有大量詩作風格神秘而美麗,1989年出版的寶寶之書:「我們必須在長大之前/展開我們的戀愛」,當年文藝青年們傳頌的金句,詩人楊牧稱讚他「詩和美術的絕對權威」。不愧神童之名的羅智成,創意做為推動文化的肥料,更驚人的是,他自如來去公部門,走時可以不沾惹絲毫世俗。之後是張曼娟接任,之前她與香港的淵源,不只曾在香港生活、任教,而是她的〈海水正藍〉在香港擁有廣大書迷,這小說如同美國奧爾科特(Alcott)的〈小婦人〉(Little Women),跨世代流傳著細膩、豐沛的感情。張曼娟的溫柔之外,有經營管理長才,能幹的她在到公部門前,文化事業經營頗具成就,到港任職後,藉活動推動台灣影響力,有企業的效率、文人的深度、獨特的個人巧思。

民進黨賺到了平路;國民黨賺到了羅智成、張曼娟,整體而言台灣賺到了。

民進黨也幹過蠢事,汪文豪創辦獨立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聚焦農業新聞,觸及食品安全、環保,小媒體引領了傳統媒體的風向。民進黨再執政後,汪文豪出任〈豐年社〉社長,過去這是酬庸位置,曾有農委會主委卸任後轉任的例子,作為歷年來最年輕的社長,汪文豪轉型所屬刊物、電子化,台灣社會重新看到這家因為美援而設立的老字號。面對汪文豪這類在文化領域已自成格局者,政治人物應該放手讓他們自行其事,尊之以禮就好,可惜當時的農委會副主委李退之不懂也不知世界之大,硬逼汪文豪與豐年社當政府側翼,汪文豪在豐年社,對民進黨加分不只在農政,該黨在新聞、文化界都受益;汪文豪離開,民進黨損失,只讓人看到農委會有政務官如此笨。

文人入政壇,作家楊渡曾任職國民黨也是一例,曾走過社運的楊渡,意識形態主張與國民黨主流不一致,但他對台灣文化的解讀、對日據以至80年代台灣左翼的認識,可以補遺國民黨對台灣的認知,也破解民進黨對台灣人概念的壟斷。楊渡上台時,綠營熱烈抨擊,恰凸顯了他的份量,也說明了,從平路到年輕世代的汪文豪,敢用他們,是勇氣,會用他們是智慧。文化不等於清高,文化界也藉藝術壟斷、扭曲、詮釋事件,例如電影〈返校〉,但既然挑了文化人,重點就在於首長敢冒險,放手讓文化人探險。

蔡詩萍將任北市文化局長,名嘴陳揮文抨擊他的「中華民國台灣派」,認為等同蔡英文的主張,這是去脈絡的指控,也不聰明。以前綠營把中華民國當成台灣的對立詞,現在學乖了,搶奪中華民國的詮釋權,把兩個詞擺在一起;陳揮文的聽眾或藍營支持者不該棄守「台灣」戰場,認為中華民國不該和台灣擺在一起。馬英九執政時,官方定調台灣可做為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的俗稱,當時公文白紙黑字寫著,面對國際,我國優先自稱中華民國,若不得不退一步,可以稱為台灣,中華臺北則是列為第三順位,接下來是臺北或台澎金馬關稅領域。這是現實情境下的妥協,國民黨沒有排斥台灣。

但蔡詩萍的政治立場重要嗎?當文化局長需要接受意識形態檢查?

誰敢用自主性高、自有格局者當政務官?少。要認清,市長沒有很大,時間長流中,比起平路、張曼娟等很渺小,但當了地方首長要有勇氣,對自己有自信,水漲才會船高,眾星才能拱月,用聽話的人只來服侍 。蔣萬安用蔡詩萍,正說明他夠格掌權柄,不是蔣四代,也不是母姐會。就這點,蔡詩萍的「中華民國在台灣」,到底是等同蔡英文的「中華民國台灣」,或者接近馬英九的「中華民國(台灣)」?蔡詩萍的政治立場相對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