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線12年未檢討!民團批致貧窮世襲 衛福部:明年展開修法研議

  • Line
立委范雲、蘇巧慧今日舉辦《社會救助法》修法公聽會,檢討12年來未曾修正的貧窮線等問題。許玲瑄攝

立委范雲、蘇巧慧今日舉辦《社會救助法》修法公聽會,檢討12年來未曾修正的貧窮線等問題。許玲瑄攝

A A A
2022-12-20 15:00

(記者許玲瑄/台北報導)立委范雲與蘇巧慧20日聯手舉辦「台灣貧窮率超低的真相?」公聽會,檢討12年來未曾修正的貧窮線,以及貧窮率僅1.3%,低估台灣貧窮人口的背後因素。參與的民團指出,除了調整貧窮線,虛擬所得,戶籍限制及家戶合計三大法令障礙,讓許多貧窮者更加悲慘。衛福部李麗芬次長承諾,將於明年與各縣市政府展開社會救助法修法研議及政策影響評估。

范雲指出,台灣的「低收入戶」以及「處於貧窮的人」,兩者間有著巨大落差。截至2020年,我國低收入戶有14萬6,342戶,30萬241人,約占全國總人口數1.27%,貧窮率不到1.3%。相較日本與韓國,貧窮率卻為15.7%及16.7%。她要求衛福部明年3月1日前調查各縣市執行狀況,並針對團體提到的家庭單位、虛擬收入、不動產、戶籍、539法條、就業等,提出相關報告和修法建議。

另外,范雲在總結時也點出,衛福部內部的態度分歧,擔任過立委的李麗芬次長說可以大幅改革,但蘇昭如司長態度卻相對保守。

衛福部次長李麗芬、社會救助及社工司長蘇昭如等人皆出席公聽會。許玲瑄攝

民團:除了調整貧窮線,虛擬所得,戶籍限制,家戶合計是三大障礙 

來自高雄的2030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針對台灣本土的經濟弱勢者,累積10年的田野調查,該會曾提出近貧人口如同「蛋殼人」一樣脆弱,但社會救助系統卻關照不到這群人。無貧困倡議,社會救助法應以「人均收入」取代目前以「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之計算方式,放寬收入、動產、不動產之標準或持有限制。

公聽會現場,吳佩玲理事長在現場分享一段錄音,一位30歲的受訪者自述在面對照顧母親,投資詐騙,努力從事外送,卻仍入不敷出的困境後,曾想攜母尋短,擺脫貧窮循環。吳佩玲憂心的指出,「青年貧窮日益加劇,這將成為國安問題」。

2030台灣無貧困推進協會吳佩玲理事長說,青年貧窮日益加劇,將成為國安問題。許玲瑄攝

對此,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秘書長李盈姿從無家者角度出發,她提到戶籍地與實居地須一致規定,使跨區流浪的無家者、在外縣市租屋工作的貧窮青年都難以申請低收補助,釀成中央、居住地與戶籍地政府三不管的狀態,同時,救助法虛擬「不存在的收入」,預設16~64歲的無家者、貧窮青年與中高齡失業者都有「平均經常性薪資」或基本工資,她說,「被救助法令排除在外,使得他們更悲慘。」她認為應該修改種種不合理規定,以免造成貧窮世襲,製造未來的無家者。

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組織營運巫彥德也有同樣觀察,他說在街上流浪的無家者,是被法令不當排除的典型,因為沒有戶籍、家戶合計、虛擬所得總總原因,明明連房子都租不起,卻無法取得中低收資格。

巫彥德說,需要幫助的人,不會因為沒有得到幫助就不見;他們成為醫院中路倒、自殺的人;成為監獄中的犯人、法院中的被告;成為里長與警察檢舉也不是,也不知道怎麼幫忙的對象,社會因此付出更多成本。

衛福部表示,除了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人口,還有許多社福補助和津貼,應該以此與國際作比較。對此,立委范雲表示,社會救助法的重點,應關注因經濟因素無法好好生活的國民,若實際有需要的人,根本沒有獲得幫助的資格,再好看的數據也只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