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寧/主筆
在選戰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民進黨的選戰策略主軸,首先是鎖定並爭取還沒決定投票意向選民的支持,黨內評估這部分是年輕人與經濟選民2大族群為主。上周中常會前,由黨主席蔡英文特地與返鄉青年代表、民進黨苗栗縣長候選人徐定禎的女兒里唯同框,召開「1126 催票行動計畫公布 」記者會,呼籲年輕人「買車票返鄉推翻糟糕的人」!
沒想到徐定禎日前赴聯合大學學生會座談的對話曝光,面對學生以高端疫苗審查爭議、論文門為例,提問民進黨是否與年輕人越走越遠?結果遭徐定禎反嗆,民進黨或許做得不好、但該罵的是中共,「一直罵自己的執政黨是怎樣?你到中國住住看啊!」並反咬其他政黨候選人的論文也有問題,「天下文章一大抄啊」!
過去鐵板一塊的年輕選票如今生鏽,不論是投票意願低落或選擇琵琶別抱,都成為民進黨選情樂觀不起來,甚至可能比4年前「大海嘯」還慘的原因。只是面對過去熱賣的「芒果乾」滯銷,民進黨再力推「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投票,希望吸引年輕選民買氣,最後則是系列所謂「網紅」號召返鄉投票宣傳片、「拒絕不想要的未來」。但徐定禎不理性的言詞怒嗆大學生,又再撩撥年輕人「討厭民進黨」的情緒,即便返鄉投票,投給誰還真難說!
年輕族群投票率向來偏低,以2018年台北市為例,中選會的數據顯示,平均投票率為65.40%,20-29歲的年輕選民只有56.50%,30-39歲也低於平均值。美日等民主國家也好不到哪裡,《經濟學人》以美國為例,分析年輕族群投票意願低,「政治冷漠」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委託英國民調公司「YouGov」進行的調查,在不確定會不會去投票的 50%的美國年輕人當中,22%的人認為研究候選人和政策需要付出的心力太多,約16% 認為自己的一票無關緊要,另外有14%的比例表示他們就是不在乎。
然而,美國年輕族群對其他類型的政治活動卻顯得熱衷。根據同一項調查發現,3分之2的年輕受訪者表示,在過去2年中,曾經參加抗議活動、簽署請願書、捐款給政治運動、在社群媒體上發布關於政治議題的文章。他們參加示威抗議行動的可能性是45歲至64歲族群的3倍,這也凸顯了政治上的「仇恨動力學」。
甫落幕的美國期中選舉,並未如多數觀察家預期的出現共和黨大獲全勝,而民主黨在30歲以下選民得票數大贏共和黨,被認為是「紅潮」受阻的主因。如同2018年慘敗的民進黨,在2020年的關鍵時刻,大批年輕選民站出來力廷蔡英文一樣,那年20-29歲的投票率來到73.5%,大幅飆升了15個百分點,「討厭韓國瑜」正是催票的動力來源。
當民進黨高揭「18歲公民權」的大纛,擴大年輕族群的參政權,但過去6年對台灣的民主法治做了什麼示範?憲政體制可以隨意「搓圓捏扁」,國會可以仗勢絕對多數為所欲為,只有服從多數,不見尊重少數,只有完全執政,不願完全負責;只要吵架夠大聲、夠兇狠,就責任、過錯就甩鍋。不要說法政學子,一般科系的年輕人更難理解監督、制衡的民主政治ABC了。
蔡英文扛下「黨內民主」的壓力,今年的縣市長候選人,除了連任者和屏東縣一場初選之外,全面採取徵召的方式,但排除外在「干擾」有更加嚴選?「欽定」的人選有過人之處?當蔡英文宣示「終結黑金、贏回正義」,轉頭才發現周遭被黑金勢力包圍,而徵召的「最強候選人」不但戰力普通,黑資料其實也是滿天飛。
當政客甚至檢警人員和黑道「一家親」只能硬拗,或是經不起檢視就「見笑轉生氣」,只會回嗆國民黨xxx也一樣的時候,就宣告走上過去國民黨的老路,承認「青出於藍,更甚於藍」!那年輕人還有熱情站出來,只為了撈出一個比較不爛的蘋果?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替年輕人打造更遼闊、更無礙的公共參與環境的同時,在位者和朝野政黨提供了什麼選擇,又做了什麼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