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和聽懂是有距離的」 專家籲:非手語世代需字幕輔助
  • Line

A A A
2022-10-31 00:00

(許玲瑄/台北報導)聽障者如何與外界溝通?其實不是戴了電子耳,就能像一般人一樣!「聽到和聽懂,是有距離的」,尤其疫情期間,大家都戴口罩,聽障者無法讀唇,讓溝通更困難。

聽障者的溝通方式只有手語嗎?45歲以下的年輕世代聽障者,不會手語,如何聽到又聽懂,即時字幕輔助是最好的輔助;但中文語音辨識難度高,差不多的發音,翻譯出來卻天差地別。中華民國聲暉聯合會祕書長江以文呼籲,可參考立法院、行政院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即時字幕處理模式。

隨著輔具和聽語治療發展,許多年輕的聽障者「聽見」到「聽懂」仍有一段距離,聲暉聯合會近年不斷倡議,電視轉播除手語翻譯外,也應有同步字幕,才能輔助更多「聽不清楚」的人。

「不是戴了電子耳,就能像一般人一樣」

趙昌韋今年28歲,出生不久就被診斷雙耳聽力受損,後進到早療機構進行聽覺和口語訓練,目前兩耳個別佩戴助聽器和人工電子耳。他能正常與人交談,甚至擔任聽打員,但他說,「我大多時候還是依賴讀唇」。

「聽到和聽懂,是有距離的」,趙昌韋指出,助聽器放大聲音後,音質往往會差一些;電子耳則有機械音,有些頻率較難聽清楚,「且在複雜環境中,干擾因素更多,一般人大腦有『雞尾酒效應』機制,可以自動將背景音和主要的聲音做區隔,但這對聽力損傷者有困難」。

趙昌韋在輔具的協助下,生活仍有許多隱性障礙,不容易聽清楚的聲音包括較高的女聲、一群人同時聊天、以及遇到救護車時難分辨聲音方向和距離,「尤其疫情期間,大家都戴口罩,無法讀唇讓溝通更困難」。

那「聽不清楚」的聽障者,需要什麼協助?他認為,即時字幕是很好的輔助。他觀察到,很少同輩會手語,「在識字率高的台灣,即時字幕是比較通用的輔助,不只對聽障者,所有聽力退化的人都能獲得協助」。長期服務聽障者的江以文秘書長則指出,「45歲以下的聽障世代,這群人可能完全沒有學過手語」,特別需要即時字幕服務。

立法院總質詢直播畫面,同時有手語翻譯員和即時字幕協助。翻攝立法院頻道

中文語音讓AI難辨識   立法院行政院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各發展三種模式 

即時字幕系統在台灣發展的如何?

「語音辨識系統是即時字幕發展關鍵,也是主要趨勢」,江以文觀察到,英語系國家的語音辨識系統發展較好,因此即時字幕功能更普及。

而中文的同音字是AI辨識最大障礙,「差不多的發音,意思天差地別,大大影響正確率,且台灣常使用的方言也無法辨識」。

除了中文語音難辨識之外,目前中央政府使用的三種模式,能否大量複製?立法院用全人工聽打處理即時字幕,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是語音辨識系統加人工即時勘誤,行政院則是會後補充CC字幕。

江以文先肯定中央部門重視聽障者的需求,但她的憂心是,執行即時字幕翻譯,需要有「錢」有「人」,其它想跟進的單位若資源不足,自然難以複製,只好卻步。她呼籲中央政府能投入資源,協助擴展即時字幕服務,讓年輕世代的聽障者能「聽到又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