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照真專欄/反對網路管制的感性與理性
  • Line

A A A
2022-10-09 00:00

林照真/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菱傳媒》7日發布一項民意調查,雖然主題是硬綁綁的「國人數位隱私與數位通訊傳播政策」,反映的其實是民眾在步入數位時代後,有關言論民主的想像。

該調查主要發現,多數民眾僅同意在「少數情形」下,賦予政府有權管理社群平台違法行為。這些少數情形指的是有關司法犯罪、國家安全等個案。多數民眾似乎認為,在社群媒體的世界裡,必須限縮政府有關假訊息違法的認定權。

管制假訊息傳播和言論自由間,確實存在模糊的界線。這兩年為了防堵假訊息,政府祭出不同法律與罰則,最常引用的是爭議性較高的《社會秩序維護法》。成案的案例雖涉及不實言論,言論衝擊力道大小有別,警方卻有不得不辦案的壓力。有些案件甚至難以追蹤,徒勞無功。

反觀臺灣的言論自由,並不是上天賜予、理所當然之事。而是戒嚴時期,早期無數黨外人士犧牲倡議而來。因此,從《菱傳媒》的這項調查感覺得出來,多數民眾對於政府要管理社群言論,自然採取極高的反對態度。

不過,這份民調也反映,民眾固然不信任政府,卻也不贊成平台業者透過自律機制進行管制。這個部分,一方面反映民眾說什麼都不希望社群媒體上的任何管制行為,感覺得出情感因素居多;另方面也反映民眾和平台業者間,並不對等的關係。也就是說,民眾雖然長時間使用平台,對於平台的管理卻未必服氣。

平台使用機器判別民眾的網路行為,機器判定出現不同帳號間的聯合造假行為時,平台可使用科技,減緩該訊息的傳播速度,甚至停止該訊息的傳播。民眾因其他理由遭停權時,卻無法找到真人對話,也未必能得到回覆。

坦白說,民眾和平台的關係,一直未能釐清。若干民眾可能認為,平台提供科技服務,讓民眾使用平台不須付費,個人資料即是民眾給平台的報酬。如果真是這樣,也要制定清楚規範,以供使用者決定是否使用。

另外,《菱傳媒》這項民調也詢問有關「網路購物」、「行動支付」等問題,對於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受訪者的立場卻出現差異。由於網路上的各種金融行為將愈來愈普遍,民眾即使參與這項新穎的數位趨勢,卻不免擔心。也因此,數位金融族贊成政府採取更積極的角色。

從這項調查可以感覺得出來,受訪民眾對於社群媒體的政府角色,較希望能成為金融秩序的維護者,而非言論訊息的管理者。

這樣的思惟,雖符合民主社會的基本原則,惟仍需要一些配套條件。這裡的配套條件,即是民眾應該具備分辨真假訊息的能力。同時,社群媒體也應扮演「我們不要假訊息」白血球角色。遺憾的是,社群媒體反而先形成同溫層、政治極化現象,讓自己成為假訊息滋長的溫床。又因為平台傳播快速,真的不能低估,假訊息可以是政治攻擊的武器。

假訊息在全球社群上,已經導致政治與金融的受害。殷鑑不遠,2016年的英國脫歐洲公投和美國總統大選,社群平台上的假訊息,都是受到議論的影響因素。各式金融詐騙訊息,更是肆無忌憚地,出現在我們經常使用的社群平台中。

這兩者的問題同源,民眾在反映對言論自由的高度認同時,還是要了解社群平台上的不法行為,可能隱藏數位科技的惡意操作。如果放任不理,同樣可能傷害民主。所以,社群平台上的違法行為,非常值得關注。

這份民調反映民眾的情感面。然而,平台運作的複雜度,遠超過個人認知,我們應學習理性面對數位新挑戰,而不是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