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燕/綜合外電報導)沒完沒了的俄烏戰爭,已讓法國興業銀行等歐洲金融業潛在損失金額將近100億美元。而美、中對峙、台海緊張局勢日益升高,全球主要金融保險業者神經更是緊繃,中國有關的政治風險保單平均價格已拉高67%,且不願為同時在中國、台灣投資的企業制定新保單。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近日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節目「60分鐘」(60 Minutes)專訪時強調:「中國行徑愈來愈挑釁,台海動盪會衝擊全球,製造大多數半導體的台灣若有事發生,全球經濟將受到毀滅性影響。美國堅守一個中國政策,決心和平解決分歧,堅定維護台灣海峽的和平穩定。我們深切擔憂中國採取行動試圖改變現狀,這是問題所在。」
華爾街業者近年大舉在中國投資,包括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到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不僅具有合資企業主導權,更積極擴大當地金融業務、擴大招聘。至2021年底,華爾街金融業者在中國整體曝險規模約570億美元。
花旗集團(Citigroup)執行長佛瑞塞(Jane Fraser)近期在國會接受質詢,國會議員提問花旗是否在中國入侵台灣情況下撤出中國,佛瑞塞回覆,「這是假設性問題,在採取任何行動前會尋求美國政府指導,我們在中國繼續營運的可能性會減少。」美國銀行執行長莫尼漢(Brian Moynihan)、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面對質詢,也做出類似回答。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文章痛批,美國政客愈向美國大型金融機構施壓以遠離中國市場,中國的金融市場可能會損失一些資本,但由於華府的惡毒操弄,美國銀行可能面臨日益嚴重的營運困境。 部分歐美大型金融業者內部人士指出,過去幾個月公司一直在進行壓力測試,主要是測試是否能夠應對金融市場迅速惡化的風險,匯率、債券與股票部門都必須檢視曝險規模。
波士頓大學教授威廉斯(Mark Williams)接受彭博專訪時說:「美國可能祭出的制裁措施,以及中國因應的回擊手段,包括限制資金匯出等可能引發的政治風險,足以讓風險評估管理部主管忙不完。美中雙邊的制裁戰將明顯增加企業風險與成本,美國保險銀行業者正在重估中國策略。」
過去幾個月,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瑞士銀行(UBS Group AG)、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等業者已要求員工重估應急計畫以控管曝險規模。全球大型保險業者拒絕為同時在中國、台灣投資的業者制定新保單,而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政治風險保險成本大幅增加超過60%。
法國興業銀行高階管理階層的態度相當謹慎,一直在評估大中華區、包括香港員工人。瑞士銀已要求台灣交易部門審視應急計劃,並研究如何降低台灣曝險規模,方法包減少對台灣客戶外匯交易服務。 彭博報導引述,兩名銀行高階主管說法,他們表示,首要之務是確保員工安全,確定可能被制裁的客戶名單,並研究降低交易對手風險、潛在交易損失的計劃。
其中一家銀行主管稱,曾考慮減少在中國期貨交易合約已降低風險,並移轉相關合約到新加坡等地。 跨國風險管理、保險經紀和諮詢業者韋萊韜悅(Willis Towers Watson)統計數據顯示,保險公司把與中國相關政治風險保險價格平均拉高67%。
韋萊韜悅政治風險部資深副總裁伯恩斯( Laura Burns)表示,可以讓保險業者重新訂價的情況,對中國來說非常嚴峻。 匯豐控股(HSBC Holdings)是對中國和香港曝險規模最大的全球金融業者,為避免美、中抗衡局勢越演越烈,可能導致財務損失,已經有大股東出面呼籲開拓印度等亞洲國家業務。不過,匯豐拒絕對此評論。
專研中國企業關係的Strategy Risks創辦人菲許(Isaac Stone Fish)指出,一些對中國曝險規模大金融業者最怕制定長期計劃,就是深怕觸怒中國,但金融業者在中國、香港以外的地區的相關討論正在發生。 金融業者還擔心,一旦美中對峙情況惡化,北京當局可能效法俄羅斯,阻擋外國銀行將資產或資金轉移到國外。
根據彭博統計,俄烏戰爭爆發後,法國興業銀行、裕信銀行(UniCredit) 等歐洲金融業者減資產價值、預留資金做為因應經濟影響的資金規模將近100億美元。
安全服務公司Global Guardian執行長巴克納(Dale Buckner)表示,俄羅斯的做法,是金融業者不願於其他國家再見到的,大家都在做假設性的問題,包括是否有戰爭發生、是否封鎖、是否關閉網路系統。金融業者期望為這些假設狀況算出可能的因應之道,包括硬資產、區域知識產權,以及一旦中國拒絕跨國金融業者匯出資金,資金能夠安全存放、控管地點。
倫敦經濟學院經濟績效中心教授基希邁爾(Tom Kirchmaier)表示,不可能為真實情況預作準備,金融海嘯迄今,金融業者已經針對任何可能壯況做出因應規劃,但實際發生時,這些計畫是否能付諸實現將是另外一回事。